本港有研究發現,有四成巿民有潛在抑鬱危機,而抑鬱傾向與單身及失業有顯著關係。在婚姻狀況中,兩性所承受的壓力原因明顯有異,男性未婚者較多有抑鬱傾向,單親女性則較多,分別佔六成及六成半。整體而言,四分之三的五十至五十九歲未婚者有抑鬱傾向。有精神科專科醫生籲推動社區教育,消除公眾對情緒病的誤解和增加認識,及早識別患者給予治療。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進行為期三年的「社區為本精神健康促進計劃」研究,社工梁潔卿指出,在東區、深水埗及元朗三區一千八百多名受訪者中,有四成人在抑鬱症篩選測試中獲十六分或以上,即有潛在抑鬱危機,其中一成人更達卅分或以上,問題嚴重。其中近二百名失業受訪者,五成五有抑鬱傾向,較在職者高十七個百分點,顯示失業人士深受社會及經濟壓力影響。
中年單親女性比例高
她指出,眾多逾五十未婚人士出現抑鬱傾向,或與「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傳統觀念有關,因已屆適婚年期但又漸入老年,情緒易受困擾;單親女性則以卅一至四十歲的抑鬱比例最高,達七成五,估計與照顧年幼子女壓力有關。
精神科專科醫生趙少寧表示,本港抑鬱、焦慮症普及,每百人約有四、五人患抑鬱,若不及早處理,患者會因寢食不安消瘦、精神無法集中,嚴重更會感無望、有自殺意念或行動。社會有「抑鬱症係咪即係黐線」等誤解、加上患者或家人對情緒病認知不足,窒礙患者治療。
他建議患者家人、鄰舍及專業人士在社區組成網絡,主動接觸患者及轉介治療,並呼籲社區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打破公眾對情緒病的誤解。他正培訓十名家庭醫生,及早辨識精神病患者。
常自覺可憐說話口震
中大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馬麗莊指,抑鬱症患者中約三分之二為婦女,產後及更年期是兩大高危時期,配偶及子女亦會受影響。數月前參與計劃的健康大使楊華表示,年多前誕下第二胎後患上抑鬱症,自覺可憐、說話口震,經常躲在家中用電腦,但成為大使後因結交朋友而開心,亦自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