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撥款審議到了最後關頭,相信立法會財委會將於短時間內有終極結果。支持與反對兩大陣營,從立法會議員、業界團體、「八十後」年輕一代,到社會中的普羅百姓,近日均見熱烈討論,一項涉及經濟民生的議題在社會中成功發酵,引起公眾普遍參與,十分罕見。
高鐵之所以成為社會的大議題,歸功於一群「八十後」年輕人通過各種方式吸引公眾的注意力,網上激辯與動員、發出手機短訊、五區苦行、靜坐絕食,以至號召萬人包圍立法會等,廣泛獲得媒體的報道,難免成為茶餘飯後的公眾熱話。
不過,討論與辯論,總有結束的時候,立法會眾議員在充分考慮政府、業界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後,應該作出明智的決定,為公眾的長遠利益把關,拖延表決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民意主流漸見浮現,大多數市民認為興建高鐵有利香港的長遠發展,尤其是強化與高速增長的內地經濟的密切關係,使兩地的人流、物流與生活流加強聯繫,香港可以從中爭取到更多機會。中港融合乃大勢所趨,放棄高鐵,最終受損的是香港。
當然,話得說回來,政府的有關方案並非完美無瑕,公眾疑慮甚多,有待回應,所以「補課」在所難免,即使撥款審議獲得通過,官員仍須在吸納有心人的良好建議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計劃,對近七百億元的公帑,政府要盡心盡力,兌現「福為民開」的承諾。
曾蔭權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就深層次矛盾的爭議明確表態,承認包括政治與社會矛盾,而非僅經濟而已。高鐵爭議反映公共政策的釐定過程存在缺陷,年輕人的意見欠渠道透現,也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政府痛定思痛,宜迅速改革過時的諮詢模式,認真落實開放式諮詢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