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本報訊】拔罐的原理是透過燒掉或抽取瓶內的氧氣而形成負壓,刺激淺層肌肉中已老化的毛細血管破裂,體內廢物及毒素加速排出,加快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可用於治療風濕痛症等,但發高燒、凝血功能障礙患者、有皮膚病、容易抽搐人士、幼童及身體較弱的長者以及孕婦的下腹部均不宜進行拔罐。
幼童長者應避免
香港大學中醫藥院助理教授姚韌及香港註冊中醫學會會長馮玖指出,拔罐療法一般多用於風寒濕痹、腰背肩臂腿痛、胃痛、傷風感冒、咳喘、扭傷、腹痛泄瀉、驅風等病症的輔助治療。至於拔罐後出現的紅點及紅印,中醫認為印的顏色深淺及消褪時間可反映病情的輕重,顏色深反映病情較重,紅印一般三天內會自動消褪。
不過,並非所有人士均適合接受拔罐治療,血友病、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病、活躍性肺結核、惡性腫瘤、糖尿病等病患者、昏迷人士;皮膚易過敏、拔罐部位有皮膚病、身體極端枯瘦、毛髮多、肌肉失去彈性的人士,以及六歲以下兒童、七十歲以上長者,均不宜拔罐,孕婦則要避開下腹部、胸部及心臟,其他部位亦要較正常「輕手」。
即使身體狀況正常,巿民也不宜在過飽、過飢、過渴或醉酒等情況下拔罐,並要避開神經、動脈、心臟、頸前及頸側等,以免瓶內高壓造成血栓導致中風。起瓶時可用手沿瓶口按壓皮膚讓空氣進入瓶內,瓶即脫落,應避免用力拉扯皮膚引致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