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2010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菩提明鏡:欲取之 先與之

中國—東盟自貿區元旦實施,三禪認為,這是近年中國外交最輝煌的成就,朱鎔基當年推動的這項談判今日開花結果,其深遠意義怎樣評價都不會過分。

首先,稍有地緣政治知識的人都會明白這對中國未來崛起的意義。這個繼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後建成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涵蓋十九億人口,潛力無限。其次,在這一波金融海嘯之後,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想方設法對中國貨品加稅,在這個背景下,更加凸顯這個「十加一」自貿區的意義。有趣的是,當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堅持人民幣不升值,救了東南亞諸國一命,亦因此減少了鄰邦對中國的疑慮,開始了自貿區談判。十年磨一劍,終有成果。再次的是金融海嘯,使到中國和東盟都慶幸自貿區興起,日本和南韓也加緊進入這個自貿區的談判。

三禪這裏尤有感觸的是,「欲取之,先與之」的中國古訓,在北京與東盟諸國的談判中有所傳承。中國—東盟自貿區啟動後,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將從之前的百分之九點八降至百分之零點一,而東盟六個舊成員汶萊、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從百分之十二點八降低到百分之零點六,四個新成員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將於二○一五年實現九成零關稅的目標。從數字可見,相互的關稅優惠不是完全對等的,降稅後舊東盟六國對中國貨品的稅收高於中國對他們的稅收,北京作出了讓步。

另外,自二○○四年一月一日起,東盟出口到中國的部分農產品逐步實現「零關稅」,東盟的熱帶水果、蔗糖、橡膠等農產品嚴重衝擊中國南方的同質產品,相信未來更嚴重,但是,中國老百姓則可享用便宜的東盟熱帶產品。有失有得,總歸得大於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