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這個只有五百多萬人口的國家,在旅遊淡季的寒冷冬天,忽然火爆起來,從全球多個國家一下子來了近兩萬名「代表」,在她的首都哥本哈根召開全球氣候大會,商討解決「全球氣候暖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一些國家的會議代表還作出表率,帶頭「節能環保」。例如歐洲代表國從布魯塞爾搭乘名曰「氣候快車」的特別列車前來開會,據稱這輛「快車」乃「超低排放」。斯里蘭卡一個環保團體派出的四名代表「擠在酒店的一間房」裏。會議組織者也一反過往開會派發禮品和袋子,把省下的八十萬美元變成獎學金,「資助全球十一名學生到丹麥免費攻讀有關氣候變化的碩士課程」。
這些,當然都是「小動作」,聊表心意而已。會議本身的「大動作」則是矛盾重重,充滿「火藥味」,基本上分為兩大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雙方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各執一詞,都把眼睛盯着對方,互不信任,互相攻訐。這兩大營壘有兩個代表性國家,一個是代表發達國家的美國,一個是代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美國「溫體」排放量全球第一,中國全球第二。會議召開前,美國和中國都宣布了一個自身「減排」計劃,結果是美國嫌中國減得少,中國也嫌美國減得少。雙方運用的計算方法也不同,都認為對方在「取巧」。
會談召開後兩天,又突然爆出了一份原屬密件的「丹麥草案」,這份草案由幾個發達國家的人起草,對發展中國家很不公平,它要求「到二○五○年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排碳量不高於一點四四噸,發達國家的人均排碳量不高於二點六七噸」。草案曝光後,掀起軒然大波,加深了兩大營壘的不信任。「七十七國集團」批評說,草案偏袒富國。
看來,這個會議只是一個會議,無論甚麼結果,形成甚麼文件,都是空的,既解決不了眼前的議題,更管不了幾十年以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