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大部分心臟病發的個案,罪魁禍首都是血凝塊引致的動脈栓塞。人的動脈內壁,多少都會積聚膽固醇及其他物質組成的脂肪斑塊,隨着年齡增長、不良飲食習慣及吸煙等因素逐漸增厚,使動脈硬化及收窄,阻礙血流。當斑塊出現破損時,引起血小板結集一起,形成血凝塊(血栓),阻塞血液運送。如心臟的血管受到血凝塊阻塞,就會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滲藥支架減阻塞風險
嚴重患者必須在十二小時內進行「通波仔」手術,打通完全阻塞的血管。為防血管收縮,醫生會植入金屬支架,支撐着血管擴張部位。研究指,滲藥性支架於一年內,較傳統金屬支架有效降低41%因支架阻塞而重複血管成形術,及56%支架阻塞情況。滲藥性支架能持續一段時間釋放出藥物如Sirolimus或Paclitaxel,抑制血管細胞過度生長,減低動脈再阻塞機會。
根據美國五大醫學會於○七年初發出的指引,病人進行「通波仔」手術並在血管內植入滲藥性支架後,應持續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亞士匹靈每日75-162毫克及Clopidogrel75毫克)一年或以上,以免植入支架部位再度收窄或出現血管支架栓塞。抗血小板藥物能防止血小板結集及形成血凝塊,使血流更為暢順,從而減低心臟病發或中風的風險,也是預防動脈栓塞的有效藥物。
最後患者應從改變生活習慣着手,保持高纖低脂低鹽飲食法及恒常運動,防止動脈栓塞引來之惡果。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