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令人慚愧,雖然李小龍在香港長大成名,為香港贏得無數榮譽,但香港至今沒有一個紀念李小龍的地方,而李小龍故居更淪為時鐘酒店。多少年來,民間出錢出力自發紀念李小龍,舉辦各種展覽活動,並為建立李小龍館而奔走呼號,但港府對有關倡議長期充耳不聞,直到李小龍故居的擁有人去年慷慨捐出業權,港府仍一度表示無意接收,也無意將之改為李小龍紀念館。
經各方努力之下,港府今年初才改變初衷,聲稱將積極研究李小龍故居的恢復舊貌工作,以及日後管理及營運的具體方案。稍早前,港府徵求李小龍紀念館設計方案,全球反應踴躍,合資格的設計方案已達一百多個。毫無疑問,李小龍是香港有史以來在全世界最具知名度的人物,是香港不可多得的無形資產及國際文化品牌。試想想,以全球李小龍影迷人數之眾,遊覽李小龍的故鄉,駐足李小龍紀念館,見證他生活的點點滴滴,遙想他當年的風采,對遊客的吸引力將有多大!
問題是,港府做事從來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李小龍故居的修復工作何時才能完成?全球李小龍迷何時才能到香港圓夢,瞻仰偶像的故居?但願經過國際傳媒隆重推介後,能震醒高官們已經麻木不仁的神經,引起足夠的重視。
至於另一個被隆重推介的新光戲院,處境同樣令人唏噓。已有三十七年歷史的新光戲院,現為香港僅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故有「香港粵劇殿堂」之名。可惜,儘管粵劇的文化價值受到各界的推崇,並獲聯合國批准為世界文化遺產,但新光戲院卻因租約問題而多次面臨結業危機,粵劇這一傳統表演藝術瀕臨消失。只是由於業界人士的不斷抗爭,迫使港府答應補貼部分租金,才成功令場地可以續租三年。但三年之後,新光戲院會不會走入歷史,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呢?
在《時代》雜誌推介的三個香港文化地點中,就有兩個被港府長期漠視,這是莫大的諷刺。港府可以投入數百億元去建造毫無文化的西九文化區,但對李小龍故居、粵劇等傳統文化遺產卻不珍惜,恰恰暴露出高官不學無術、沒有文化。
香港地方雖小,但自然風光秀美,人才輩出,其中電影業非常發達,曾有「東方荷里活」之美譽。尤其是,內地經過文革災難後,很多傳統文化受到摧殘,甚至消失,但部分仍然在香港得以延續,這是香港文化旅遊的重要資產。可以說,香港從來就不是文化沙漠,即使香港今日已變身石屎森林,仍然保留着許多彌足珍貴的特色文化,令人流連忘返。
國際著名飲食指南《米芝蓮》近日推介的香港食店,便包括隱身在北角及旺角的小食肆。牆內開花牆外香,經過外國傳媒報道推介後,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香港遍地都是寶,只不過由於港府不懂珍惜,許多寶物正在逐漸消失。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香港旅遊業面對強力競爭,其實不僅在於新加坡、上海等周邊城市後來居上,更在於港府高官有眼無珠,無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