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曾蔭權狠批旅發局是大花筒,每年花六億多元辦推廣活動但成效存疑;之後,審計署揭發旅發局總裁購買不符規定的巨額醫療保險,立法會帳目委員會予以嚴厲譴責,並要求總裁退還保費。
兩年前,應用科技研究院又被批為大花筒,審計署報告指應科院花費十多萬元看風水,其高層薪酬偏高;最後,十多名主管被撤換。今年初,平等機會委員會也被稱為大花筒,審計署批評平機會行政混亂,主席用各種名義公費旅遊,並濫用公帑購買人壽保險,其他委員卻並不知情;最後,平機會主席被立法會極度遺憾。
日前,審計署發表最新一期報告書,矛頭指向生產力促進局的十二宗罪,其中有人享受雙重房屋津貼,有人表現一般,卻得到最高的浮薪。最令人訝異的是,在盤點中審計署發現總值五千多萬元的物資不翼而飛,單電腦就不見了一百多部,連伺服器也失蹤。做好資產管理是行政財務的入門,為何這樣簡單的事也會出錯?
每年兩次,審計署的報告令人心寒,我們的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像是有揭不盡的問題,辦事質素和誠信有待改善。近年來,被調查的公營機構都出現「大花筒現象」,無論以怎樣的形式,被揭發的都是濫用公帑的行為。
這是個別事件嗎?不是。從審計署報告窺視的現象,是董事會對公營機構監管不足,行政總裁權力缺乏制衡,主席不是全職,信任總裁,而機構內部也沒設自我評估機制。香港有七十多個公營機構,如何改善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