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岸學者、智庫在台北參與「兩岸一甲子」的研討會。此會象徵兩岸的「二軌」溝通,更為兩岸進入政治議題的談判作預備。
兩岸學者有着明顯分歧。大陸學者十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認為兩岸的政治議題談判必須以「一中」為前提才有談判基礎;台灣學者則認為,大陸必須淡化「一中」的說法,台灣才有可能與大陸作政治議題的談判。在台灣人眼中,「一個中國」原則是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兩岸同屬「一中」,這「一中」有各表的意涵,雙方都有空間各自表述。
更重要的原因,乃是台灣政治情勢有變,用「一中」框架,很難得到老百姓支持。台灣在民主體制下以民意為依歸,在施政方針上為順民意,或搖擺,或瞻前顧後,不能順應民意的官員甚至要下台。台灣民主價值體系也是生活方式,使得任何領導人不敢挑戰民意,這和威權體制下的大陸絕然不同:中共領導人可一言定奪,台灣則需順應民意。
兩岸曲曲折折,分分合合,歷史造成的思想與隔閡,使得台灣社會形成某種悲情意識或特殊的台灣意識,台灣人愛鄉土的情感昇華為台灣意識,大陸對此應有所體諒,皆因此一昇華並不等於台獨意識。
北京過去曾提「九二共識」,即「一中各表」,惟有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兩岸談判才能前進。北京有急迫感,又不願再提「九二共識」,僅以「一中原則」含糊之;台灣則認為「一個中國」必須有彈性解釋空間,兩岸才有政治談判的可能,北京若如銅牆鐵壁堅持「一中原則」,定難打動台灣人的心。
兩岸應建立互信之心,積累共識後,兩岸關係的新格局遲早會形成;現在應求同存異,擱置爭議,方能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