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思入風雲:知易行難

香港的豪宅和醫療市場有一共通點,就是供應非常有限,且沒有甚麼彈性,需求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價格必然急劇上升。但房屋市場還有其他疏通渠道,就是政府有大量公屋,一半香港人口住公屋,私家樓業主人數亦眾多,樓價上升,獲益者也眾。況且一些評論也將置業和居住分開,故一般人面對的,其實是租金而非樓價,樓價上升可能拖高租金,但並不成正比。

但醫療市場比豪宅更差,因為業主人數遠超醫護人員人數,而且醫療費用是避無可避,絕大部分人在醫療費用上升下並無獲益。當私營醫療費用上升直接影響公營醫療,就算政府吸收上升的成本,其質素也無可避免地下降。

因此要搞有一定規模的醫療產業,但又不影響香港的醫療價格和水平,那就只能開放醫護人員的市場,向世界各地引進和招聘醫生和護士,在資源完全自由流動下,才不會對社會服務造成影響。

其實,就算這樣做,也有一大堆問題要解決,首先是本地醫護人員是否願意接受開放市場,其次,醫療服務是個人的服務,醫護人員和病人的溝通非常重要,香港向外招聘人手,其語言能力是否可以和病人溝通。

再則,大量資源由外地引進,毫無疑問,香港的獲益便要打一個折扣,而最大的獲益者,就是私營的醫療集團。如果無法讓一定數目的香港人獲益,那政府就很難推行其傾斜性的政策。

可見醫療產業化雖原則上可取,但落實執行有很多問題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