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政府都高度重視民調的結果,政府民望高,反映施政得到公眾的認同;反之,則是公眾不滿政策背離民意,或執行效率低劣。總之,民望的高低,是民心向背的寒暑表,絕不能輕率視之。
民望持續高企,自然是強勢政府,可以大刀闊斧推行新政,展開改革,政府施政的伸展度也較寬鬆;反之,民望不斷下滑,肯定是弱勢政府,具爭議性的政策只能押後,政府採取守勢,步步為營。瀕臨危機邊緣的政府,更是四面楚歌,政府面臨改組,甚至無法避免下台的命運。
曾蔭權早年曾揚言視民望如浮雲,曾令政圈中人感到驚訝。畢竟民望高低是客觀的現實,反映政府施政是否得到市民的認同,要是民望低企,肯定影響政府施政。當然,香港不存在執政黨下台的問題,曾蔭權有條件可以做到任期屆滿為止,只是政局處於政府民望長期低迷的背景下,反對派高調挑戰施政,群眾遊行抗議無日無之,公務員執行公務的阻力愈益增大,管治問題最終會迫使特首提早下堂求去。
曾蔭權的民望近期已跌穿五十的關鍵位,形勢並不樂觀。管治危機浮現,必須痛定思痛,尋找政策的突破口,力爭民意支持度回轉。政局的走勢,客觀而言,對曾蔭權政府非常不利,改組行會,在時日無多的情況下,難以找到願意伸出援手的精英。
雷曼迷債事件處理欠果斷,有等運到之嫌,曠日持久下,更因弟婦提早獲得賠償而逐步變成「倒曾」的一股力量;政府爭拗重臨,泛民主派將戰火蔓延至其他政策範圍,必然削弱施政效率,進一步打擊政府的民望。
建制派一盤散沙,對政策多若即若離,「管治者同盟」在哪裏?曾蔭權表示會重視民望背後所反映的不足,是時候認真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