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香港教師一向勤力兼拚搏,儘管教到聲沙亦堅持繼續講書。本港一項涉及一千三百多名教師的調查發現,本港有八成半教師即使聲沙仍授課,過去因聲帶毛病而求醫者約為百分之二;另以聲音殘障指數(VHI)對照教師每日用聲量,發現三十至五十歲的老師,或班內人數較多的小學教師較易有聲音問題。有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指,長期忽視聲帶保養會導致失聲及聲帶生息肉,建議教師要正確運用聲線。
香港匯聲基金與仁愛堂針對本港教師用聲,進行首次大規模研究,於今年五至六月訪問一千三百八十六名中、小學及幼稚園教師,涉及小學及幼稚園共六十六間。結果顯示,接近五成教師每天用聲六至八小時,八成半教師過去曾聲沙仍繼續授課,逾三成曾失聲一個星期,但主動求診者約百分之二。
學生人數愈多愈高危
團體又向老師派發聲音殘障指數(VHI)的問卷,對照受訪教師每日用聲量,問卷得分愈高,代表聲音問題愈嚴重。正常人平均得分為八點四分,聲帶發炎有三十三點五分,年齡三十至五十的老師較易有聲音問題。耳鼻喉專科醫生林建業估計,小學每班學生人數較幼稚園多,故平均分高達五十多分,聲帶有機會長出息肉、起繭及出血等情況。
他指出,可手術切除及言語治療醫治聲帶息肉,但長期依賴手術,會讓聲帶失去自然分泌物質,隔開喉嚨及聲帶膜位置,嚴重會令聲音粗糙。他曾接觸過不少忽視問題的教師病人,因無法正常發聲而被迫轉行。
協助調查的港大教育學院言語及聽覺科學部副教授吳民華建議,教師除要適當調節說話音度外,也要正確運用聲線,多練習以腹式呼吸說話,將手放於腹部,說話時感到腹部震動為之正確。此法有效放鬆喉部,保護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