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菩提明鏡:煲呔曾之悲劇

曾蔭權近日在午餐會上演講有一段高論:香港從過往十多年兩次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明白經濟發展不能單靠本港的支柱產業,尤其是金融業。

今日之煲呔曾,打倒了昨天的自我。且看,二○○五年上台後,曾蔭權說《基本法》將香港定為金融中心,港府將一直堅持走這路線,因為既然紐約可以應付美洲金融需要,倫敦可以支援一千萬人口,成為歐洲金融中心,香港的金融業也可以養活六百多萬人口,金融中心是香港的出路。當時,不少有識之士認為香港必須改變過度依賴金融業,而中央也一直要求調整經濟結構。可是,二○○六年底,曾蔭權在北京述職時,還向中央聲稱香港經濟二十年來最好。中央確定將上海打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煲呔曾還說香港不可取代。蹉跎到了上月,他終於在《香港家書》中承認:「單靠金融業不能養活七百多萬人。」

大家看到,煲呔曾似乎在極力推六大產業,但其實是說多做少。例如,香港發展教育產業,似乎就是批兩塊地皮了事。

大事如此,小事又如何?再且看,他的新一份施政報告唯一「派糖」措施的慳電膽現金券計劃,終要推倒重來。邱騰華說,年底或明年初再作諮詢。推動慳電膽取代鎢絲燈膽,是正確的環保措施,錯只錯在「加電費」,如果改為政府出資,就不需加電費討好「兩電」。而政府就算出資二億元,所節約的能源和減少碳排放所獲得的社會效益,要高於資本利益不知多少倍。曾政府沒有理由時而「亂衝」,時而「縮頭」。

大事,沒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小事,又無妥善實施排除干擾的能力,這才是煲呔曾的困擾所在,而不是媒體的批評。能力本來就不足,卻又無比自負,煲呔曾能不悲劇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