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出以教育作為產業,引起不少爭議,一些學生代表非常抗拒以產業化來發展香港的高等教育,一些評論則建議改稱教育樞紐代替產業,這令各方面比較容易接受。
其實,教育辦得好,尤其是大學,也會帶來一些產業的利益,但這些只是特殊利益和成果,而不是辦教育的主要目標和唯一目標,作為教育樞紐,聽起來比較中性,辦得有聲有色,那就帶來成功產業的結果。
就算不計直接帶來的產業利益,發展專上教育也是爭逐人才的捷徑。現時全世界都爭奪人才,因為人才匯聚的地方,資金、技術和其他配套資源,馬上源源不絕而至,美國和英國是最典型、也是最成功的例子。這些國家花大量資源栽培外國學生似是吃虧,但這些精英將來所作的貢獻遠超其學費津貼,所以招收外地大學生,不是着眼於其學費和支出,這和一般產業模式有所不同。
今年教資會推出每年約二十五萬元的特別津貼,供全球各地博士研究生申請,目的也是爭取這些精英匯聚香港。香港的學生比較現實,學業大多數到大學本科,碩士也集中在實用學科,對學術研究的博士課程,他們大多缺乏興趣,就算有志攻讀也多選外國名牌大學,這令香港發展博士課程受到掣肘。
香港八所大學有不少頂級教授,不發展博士課程是浪費,推出特別津貼可匯聚專注研究學術的精英來港也算是投資。留港工作固然能立刻貢獻,離港發展也是香港的海外網絡,對此不宜短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