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繁榮指數背後

倫敦的智庫組織Legatum每年都會公布「繁榮指數」。在香港,「繁榮」是經濟層次的詞彙,表示經濟增長,年尾埋單計數時比年初更高更好。但這個智庫以較綜合性的視點量度繁榮,除了經濟基礎,還包括創業與創新、教育、民主架構、醫療、政府管治、個人自由和社會資本等。

該智庫認為,繁榮不僅是物質財富增長,而且是整體生活質素向上。芬蘭排在繁榮指數的首位,津巴布韋是全球一百零四個國家或地區中最不繁榮的地方。香港排名十八,比去年大幅下跌,在不同指標上體現我們社會的兩極化,在經濟基礎方面,香港為全球第一,但在教育、民主和個人自由方面,香港分別排名三十九、六十及六十七,拖低了整體排名。

繁榮指數最具爭議性的地方,是它對「繁榮與民主是相輔相成」的理念。該智庫說,就算某些不民主的國家經濟快速增長,其長遠發展必定會受到局限。無論我們是否同意這論調,繁榮指數和其背後的理據,值得反思。

我最奇怪的是為何香港在「個人自由」排名如此低,難道香港不再是自由社會?這裏的電台有烽煙節目,報章可大罵特首,但按繁榮指數的說法,「自由」的定義不容分割,「個人自由」是指每個人在生活各方面都有選擇,包括創業自由、宗教自由和政治上自由等。

若以此觀點思考,我們或只是擁有表面的自由,因香港只是半民主體制,未能投票選舉特首,也未有全面選舉產生的立法會,在實質的政治自由上就變得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