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滴滴金:促銷牟利 非為人民

醫療產業化,一言以蔽之是把醫療轉化為服務投資者的事業;相對而言,醫療一直以來是解除痛苦、保障健康、為人民服務的事業。有混淆「為投資者服務等同為人民服務」者,聲稱產業化可帶動經濟,提供就業機會,這亦是為人民服務的另一形式。但心水清者反駁,單純為人民服務的醫療,一樣可以提供就業機會,產業化只是引入服務提供者及服務使用者以外的第三者投入資金,但後者最終攤薄前二者的利益。

有沒有三贏方案?若有,世界便不會有醫療貧富懸殊,如跨國藥廠賺大錢,貧國病患無藥醫的不公義現象。以名牌抗流感藥勁賣為例,全人類因而平安了多少,仍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平安的就是藥廠及其投資者口袋中的巨大利潤。

二○○五年,美國總統布殊召集跨國藥廠首腦,囑他們為流感大流行作好準備,全球即時出現名牌抗流感藥搶購潮,各國政府怯於形勢,紛紛拿出巨額民脂民膏,進行應急藥物儲存。仍未絲毫利民,部分儲存藥物已經過期報廢,各國政府因而再把公帑進貢藥廠,補「足」存量。明知藥物只是用作儲存,藥廠都沒有延長藥物的有效保質期,究竟是藥物製劑的特性使然,真的不能儲存更久,抑或是藥廠的商業考慮,迫使各國政府更頻密入貨?

這就是醫療產業牟取暴利的近期最突出例子,沒持有藥廠股票的一般市民,是受惠者還是受害者,看官自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