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滴滴金:醫療產業化害美國

醫療產業化各有前因。美國曾是拓荒者冒險世界,主流價值是自己顧自己,支付醫藥費被視為個人必然責任;在該國急速工業化過程中,僱主為吸引勞動力,向僱員提供醫療保障,醫療與就業從此掛鈎。但僱員仍把醫療保障視為靠一己勞動力博得的部分回報,醫療自顧自的觀念基本未改變。

但僱員看病,由僱主付鈔,僱員自然放心使用,以致愈用愈多。醫生亦有推波助瀾、鼓勵病人肆意使用的誘因,橫豎醫藥費由僱主支付,不用便白不用。醫療開支因而急遽上升,僱主恐無力承擔,於是,為僱員購買醫療保險以求控制風險,是故保險日益坐大,成為必不可少的產業。但換湯不換藥,僱員治病依然毋須付鈔,醫生依然毋須向病人收費,費用只是由僱主轉嫁保險承擔,醫療開支繼續有增無減。這就是美國醫療開支飆升至全球之冠、高達國家總產值百分之十七的底因。

保險公司雖引入措施企圖控制醫療消耗,包括把服務判給指定醫生、限制收費、限制用藥、治療須先審核批准、強制病人支付部分費用等,但成效不彰,充其量只是略為減慢醫療開支上升速度而已。

醫患聯手推動由第三者付款的醫療龐大消費,是美國醫療產業化的基礎,若這種產業化真的對美國有利,該國便不會有四千多萬人全無醫療保險保障,另有二千多萬人醫療保險不足,歷任總統由克林頓以至奧巴馬,都為醫療改革煞費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