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還看今朝:論堅尼指數

聯合國開發組織發表報告,香港在反映貧富懸殊差距的堅尼指數為四十三點四,在全球先進經濟體當中貧富差距最大。

堅尼指數,跟「貧」與「富」一樣都是相對概念。每個國家的指數都保持正數,表示人們的收入和資產都不均等。貧富懸殊在任何一種經濟體系都會存在,在愈自由的社會指數就愈大。香港乃自由社會的典範,因此指數可以是相當大。

不過,窮可以是貧,但貧不一定是窮。貧者少也,窮者盡也。貧者資源較少,但生存基本條件尚且得到滿足;只有窮者才是真正孑然一身,才最需要社會的救濟。堅尼指數可以解讀多少貧者與窮者實際生活水平的分野嗎?可以斷定哪些才是真正的窮人嗎?是否堅尼指數接近零才叫好?新加坡的堅尼指數可是全球先進經濟體中第二高的。

適度的貧富差距,可以推動社會進步。自由社會的階級流動性較高,無論是身處下層的人士想跳往上層,抑或是由上層不幸跌落下層,當中都不乏渠道和機會。有打工仔可以努力工作賺錢致富,有百萬富翁可以在幾小時內的股票交投間破產;「六合彩」也是其中一種致富之道,有人說這是「刀仔鋸大樹」,刀仔雖然小,但始終也是一把刀,也是一個機會,可以鋸開大樹,可以有發達的希望。

堅尼指數高反映收入不均,同時亦帶來致富的希望。但究竟指數高至哪一個程度才叫貧富懸殊?社會可以容納幾大的貧富差距?觀乎輿論,四十三點四是否超越了社會的接納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