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滴滴金:醫療產業化無着數

產業者,吸納資金、為投資者謀取回報之事業也。香港醫療產業化空談多年,苦無成效,原因是本港從未把醫療服務視作產業。

公營醫療由公帑融資,其他投資者無緣參與,目的亦不在乎回報,而是保障市民健康。十二家私家醫院,十一家屬「非牟利」性質,只有一家由財團斥資經營,但並未獨立在股票市場上市,一般投資者無直接參與機會。非牟利私家醫院的營辦者不是宗教團體,便是慈善團體,他們從不向外招股,亦不派發紅利;若有盈餘,只可用於醫院發展之上。

私家醫生多以「手作仔」形式運作,盡賺也只是自己精神體魄可應付的極限,故對吸納資金、擴大經營意欲不大。有少數醫生以集團經營,甚或已經上市,但最賺錢環節,仍是醫生的手作仔運作。因此,縱躋身醫療集團「大亨」行列,醫生幹的亦不外乎由朝到晚在診所應診。

這種集團經營的效益,充其量是成員分擔成本,大量採購藥物所獲一點優惠而已,投資並無甚麼槓桿效應可言。也許箇中人把生意搞得好好睇睇,最終目的是上市套現,但上市後,由於產業本質是靠一班高薪手作仔謀利,回報增長空間極之有限。

但是,香港醫療未被產業化,反獲更大好處,就是醫療機構毋須照顧投資者利益,毋須為增加回報而刻薄甚至危害病人。醫護人員只服侍病人一個老闆,不必要為多了一個投資者老闆而左右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