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基礎教育太過依賴教科書,發展多年,甚至讓書商、學校和家長的「三角」關係有點異化。書商掌握了學校的心態,知道如何吸引學校選用它而不是另一家書商的教科書,「吸引」的手段是讓老師有免費的教具和教材。在這三角關係裏,家長最弱勢,必須按書單購買,就算孩子有兄姊兩年前剛讀過的舊書也不能使用,因為學校指定購買的是新版。
三角關係經過數十年,如「課本及電子學習資源發展專責小組」委員說,已有點「鑽牛角尖」,需要反思和思維上的範式轉向。教科書的未來,應該是放棄教科書,起步點是減少對教科書的依賴。
這範式轉向是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專責小組經研究的建議卻相當溫和。其一是發展電子學習資源,這是二十一世紀教育的大方向,需要時間醞釀,也要考慮香港的貧富懸殊和數碼鴻溝的問題;專責小組的另一個建議,是在下學年開始把課本、教材和學材分開定價,以「用者自付」原則,請學校自己花錢購買教材和書本,再不能由書商免費贈送了。若學校資源不足,教育局同意增加津貼。
這點才是對老師的最大影響。有校長認同說,老師按學生程度自製和調適教材,教科書只是參考資料之一而不是全部,是以學生為本的理想做法,問題是今天的老師有太多行政和訓輔工作要兼顧,能否成功,需要教育局檢討資源分配,讓學校聘用多名行政和教學助理,給老師騰出空間。
要老師免受教科書束縛,看來離不開資源,難道真是無財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