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於民生政策着墨少,相應的措施力度細,過不了民意這一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承認,政府提出的民生政策未能滿足市民的訴求,當局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這是務實的取態。
港大民調在施政報告公布前夕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達九十二個百分點的市民,認為勞工及就業問題是政府的首務,反映包括中產階層在內的廣大打工仔對就業前景的擔憂,政府高層過去幾個月不斷釋放「經濟回穩」、「復甦步伐明顯」的樂觀訊息,市民似乎不太受落。
有輿論認為市民應該更加重視經濟發展及相關的措施才對,為何會是民生政策優於經濟領域呢?背後的原因首先反映出失業及開工不足的情況非常嚴重,打擊了基層市民的信心,即使是中產專業人士,受到金融海嘯衝擊波的影響,失業與減薪的問題也轉趨嚴重,邊緣化的危機感增加。
其次,市民對所謂六大優勢產業欠信心,也是不爭的事實。多數市民根本不明所以,卻清楚知道四大支柱行業的競爭力在下降之中,職位也流失不少。再者「六優」乃遠水難救近火,沒有七至十年成不了氣候,在未來一段時間,政府必須推出更多助民紓困的措施,市民的取態合情合理,只是政府未能掌握民意民情,「六優」只是望梅止渴之舉。
曾蔭權抱怨政府生不逢時,乃貽笑大方。○五年他上位時,挾民意及公務員的高支持度,加上政府財政狀況轉危為安,財政儲備極之豐厚,否則怎能打響「強政勵治、福為民開」的施政口號?
各國政府在全球一體化的大氣候下,均需應對金融海嘯與豬流感等不同危機,特區政府條件優越,最大的挑戰來自施政是否建立在充分掌握民之所好與所惡而非自我感覺良好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