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之際,台灣有關方面放出風聲,說兩岸政治對話問題若要實現,須有三個前提:一是兩岸必須先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和「金融監理備忘錄」;二是在台灣內部達成兩岸展開政治對話的共識;三是要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特別是要取得美國、日本、歐盟的支持。
這三個所謂前提,第一個「前提」為經濟層面的條件,但其實是「虛構」的,因為「經濟」、「金融」方面的協議,即使兩岸政治對話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無法展開,也會朝着簽署的方向發展,在馬英九任期內完成。這兩個協議對台灣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馬英九政府簽署的積極性很高。
根據馬英九處理兩岸問題「不統、不獨、不武」的方針,執政國民黨其實是不想和北京展開「兩岸政治對話」,不想解決「兩岸政治難題」的,因為馬英九和國民黨知道「兩岸政治對話」、「解決政治難題」意味着甚麼,知道北京定要在「政治對話」和「解決政治難題」中提出兩岸和平統一的指向問題。兩岸政治對話、解決政治難題、設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簽署和平協議等等,北京主導思想和底線是不能不接觸和統問題的。對此,馬英九政府及台灣各方政治勢力絕對心知肚明,只是台灣方面要在發展兩岸和平關係、經貿交流方面「要好處」來振興台灣,不能不面對北京的「兩岸政治對話」、「解決政治難題」的要求和壓力,不能不在這些問題上弄出一個又一個明頂暗抗、硬磨軟泡的理由——前提。
由於根本不想和北京展開「兩岸政治對話」、「解決政治難題」,台灣方面就又放出了兩個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前提,一個是「台灣內部共識」論,一個是「國際社會支持」論。有誰能相信在兩岸政治問題上台灣社會能達成共識?怎麼來確認共識?民調乎?公投乎?所謂「國際支持」,會不會成為北京最反感的兩岸問題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