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公布前夕,民調顯示市民最關心民生問題,經濟發展則排在次位。教人吃驚的是,今年民生議題着墨少且排在報告的較後章節,看來不受重視,反而中環大變身與工廈鬆綁重建與改建成為主打,難怪普羅大眾與立法會議員均極度不滿。
貧窮問題是難以迴避的現實,政府必須認真處理,這不是派糖的問題。香港貧富懸殊問題非常嚴重,堅尼系數據統計為零點五三(以一為最高),遠高於國際標準的零點四的警戒線,據社會服務聯會的最新推算,現時的貧窮人口高達一百二十三萬之眾!
立法會答問大會上,曾蔭權回應貧窮嚴重的批評時,終於透露出政府(還是他本人?)的貧窮定義:收入低於綜援才算貧窮。換言之,以單身一人住戶計算,收入少於三千八百七十四元才算貧窮。政府的標準何其涼薄,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事,難怪貧窮問題揮之不去。
對於如此「高」的標準,大部分立法會議員也認為難以接受。在租金飆升、交通費昂貴,以至食品價格持續上漲的今時今日,三千八百多元的收入實在不知如何生活,更何況失業的威脅不能低估,且千萬不可以生病。
弱勢社群的擔憂與不滿,在民生政策力度不足的情況下,實在不難理解,尤其值得同情。有殘疾人士家長向勞福局局長張建宗投訴,患有嚴重傷殘及弱智的女兒輪候時間長達九年,也未能入住院舍,教聽者心酸,而局長的答案竟然是:「應該差唔多啦!」
基層市民拒絕接受施政報告是合理的,發展所謂六大優勢產業需時七至十年才見效,即使有工做,對學歷與技能的要求也高,何況遠水難救近火,對於七十多萬低學歷低技術的中年工友,前景的確茫茫。失業與貧窮這對雙胞胎,敢問政府有何良策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