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還看今朝:拆牆鬆綁非中門大開

曾蔭權施政報告提出要為六大產業拆牆鬆綁,當中在「地盡其用」一欄中,表示要釋放過千幢舊工業大廈的潛力,鼓勵業主重建或改裝舊工廈。不過,大廈重建跟六大產業究竟有何關聯?

本地廠廈空置率高企,如何活化再利用廠廈,一直得到社會熱烈討論。然而,大廈改建涉及多個政府部門監控工作,例如活化項目需要得到城規會的審核許可,發展商需要為改變土地用途繳交豁免費用和補地價,廠廈改建亦需要符合政府有關部門的交通和環境等若干評估。廠廈改建需經多番手續,難以一蹴而就。

曾蔭權提出四項措施拆牆鬆綁,包括降低強制售賣非工業區的工廈作重建的門檻、容許業主按重建後的實際發展密度補地價、分期繳付補地價,以及改建廠廈可免收更改土地用途的豁免費。當中只有第一項措施涉及更改法例,而其餘三項都是行政措施,更是涉及金錢方面的賠償。不過,對於發展商來說,真正阻礙重建工作的是繁複的審核程序,這動輒需時數年,而這亦非金錢可以疏通解決的問題。

拆牆鬆綁,不是要取消審核門檻,放任重建申請通過,而是降低部分審核門檻,簡化申請手續,讓工程盡快落實。問題是,施政報告未有提及解決複雜審核的方案,產生兩個可能性:一、政府短視,以為區區四項措施就能改善情況;二、政府以這四項措施取代所有審核過程。據聞觀塘區部分廠廈近日被某地產發展商購入,事情如此湊巧,有人質疑政府拆牆鬆綁是假,為發展商中門大開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