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市民可替行人橋命名

【記者陳素貞報道】每日人潮熙來攘往的行人橋,原來大部分都是「無名氏」。路政署負責保養的行人橋(包括行人天橋)共有七百條,但普遍都沒有命名,只有編號,現時全港只有四十條行人橋有命名,例如位於屯門的仁愛橋及新墟橋等。路政署表示,若市民或團體建議為個別行人橋命名,只需獲當區區議會通過便可。梅窩鄉事委員會正計劃為梅窩涌口附近的一道行人橋命名,並設置名牌簡介橋的歷史,將之打造為旅遊新景點。

該條位於梅窩涌口街附近的行人橋,雖然多年來未有正式命名,但梅窩居民均稱之為「伍仙橋」。原來早於六十年代,梅窩居民需繳付伍仙才能過橋,伍仙橋亦由此而得名。梅窩鄉事委員會計劃將此橋正式命名為伍仙橋,將之打造為區內旅遊新景點。

離島區議員黃福根表示,伍仙橋自六十年代興建以來,經歷了多次的拆橋,由開合橋變為現時的石屎橋,要講該橋的故事可謂「一匹布咁長」。

梅窩伍仙橋 打造新景點

五十年代,梅窩居民由碼頭到市集要過河,當時居民只能撐艇過河,到了六十年代,當時的理民府及居民透過鄉委會籌建一條可以開合的吊橋,既方便居民過河,當風季時漁船亦可駛入河涌位置靠泊,市民過橋需繳付伍仙作建橋費,伍仙橋的名字因而得來。後來因填海及整理橋躉設施吊橋被拆卸,改為一條小木橋,再演變成今日的石屎橋,並在距離橋約二百米的地方另建一條行車橋。

離島區議會較早前就行人橋命名諮詢地政總署及路政署的意見,路政署原則上不反對倡議者為該橋設置名牌。地政總署則指,行人橋命名與街道命名的程序不同,毋須通過類似刊憲的法定程序,只需區議會通過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