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內地辦學關卡多 教育產業談何易

曾蔭權今日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他事先張揚將重點落墨六大產業,其中在教育產業方面,預料會提及本港高校「走出去」、到內地辦學的可能性。目前,已有多家高校表達前往內地大展拳腳的興趣,而本港一項調查亦顯示,逾半數市民支持本地大學到深圳等地開辦分校或設立校區,逾六成贊同港府應在有關方面提供協助。

可惜,「走出去」只是一廂情願而已,與香港方面的鬧哄哄相比,內地方面對本港發展教育產業的反應相當冷淡。在近日舉行的港深教育合作研討會上,深圳官員雖然表示兩地教育合作有很大的空間,並歡迎本地大學到深圳發展,但認為港方應先解決體制及學費等具體問題。深圳官員坦言,如果本港大學收費高昂,內地學生或寧願選擇到英美等地留學。

深圳官員一語中的,點出香港發展教育產業的兩大障礙。本港高校的名氣及實力比不上英美名校,在學費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本港高校便缺少競爭力;若是收費低,辦學無利可圖,教育產業就無從談起。鑑於本港高校教師的薪酬屬於國際高水平,辦學成本水漲船高,低學費幾乎是不可能的,屆時能吸引多少內地學生,令人難以樂觀。

學費的問題還在其次,教育體制方面的差異更難解決。內地高校實行黨委領導制度,並有政治教育,若本港高校與內地合作辦校,沿襲內地的教學及管理體制,那就和內地高校沒有分別。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採取獨立辦學的模式,將港式教育完全移植到內地。然而,內地目前只有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未有境外機構獨立辦學的法例。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承認,港校若想在內地獨立辦學,五年內成事都是言之尚早。

事實上,教育政策建基於價值觀及政治制度,關乎言論自由及學術自由,也涉及「一國兩制」下河水井水的界限,在可見的將來,內地是不大可能對有關政策作出重大調整的,要說服內地大開綠燈,允許獨立辦學,真是談何容易。

所以說,本港高校到內地發展的想法雖好,但注定是一條崎嶇坎坷之路。本港多家高校都曾到內地投石問路,無不感覺到壁壘處處,困難重重,譬如科研經費跨區使用的問題、教師資格認證的問題等都很棘手,還有一個薪俸稅問題,由於本港稅率較低,而內地稅率較高,若本港教師到內地分校工作,實際收入就少了一大截,無疑打擊教師的積極性。

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常務副校長郭少棠指出,若無內地的配合,香港高校根本無法融入內地的辦學圈子,無論是與內地合作還是獨立辦學,「每一天都困難,做教育產業唔係咁容易!」對於本港高校進入內地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實際困難,躲在辦公室裏閉門造車的高官是無法想像得到的,他們最擅長的是紙上談兵,坐而論道。

既然本港高校「走出去」在短期內不容易成事,將河套區發展為教育基地可能是唯一可行的選擇。但令人失望的是,港府仍在制訂技術可行性報告,至少需要二十八個月才有結果,再一次暴露官僚主義的弊端。在此之後,還要經過民意諮詢、環保評估等一系列程序,還要顧及深圳方面的意向,就算一切順利,等到能興建校舍開門辦學,已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教育產業面對的窘境,其實是其他五大產業的縮影。在條件未成熟、許多具體問題懸而未決之下,港府侈談發展甚麼六大產業,無非還是假大空,最終恐怕會落得當年「房屋八萬五」一樣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