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大道之行:推動新產業需有新思維

施政報告重點放在發展經濟,使香港受到金融海嘯打擊下能穩步復甦,走出困境的同時,可把握機遇,在內地經濟快速增長拉力帶動下突圍而出,經濟這塊餅做大做強了,對民生問題改善,條件自然更見放鬆。

傳統的所謂四大支柱——金融、物流、旅遊與商業支援等,受制於香港的市場較少,空間有限,必須與內地合作,在融合的過程中尋找機遇,擴闊空間,這在短時期內,成效難有長足進展可見。

有見及此,加上鄰近地區的競爭力不斷提升,香港必須發展新產業,經濟才能再上一個台階。但正如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所言,新產業並非靈丹妙藥,難以在中短期內改變香港現有的經濟格局。換言之,沒有五至七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難言成績。

以創新科技為例,人才培養與科研投入是兩大關鍵元素。商業發達的香港,年輕學子多被金融及工商行業的上佳出路與豐厚薪酬所吸收,大學數理化工以至應用科學的相關學系無法吸引一流人才,這是服務業佔壓倒性優勢的必然結果。

高錕教授任中文大學校長期間就極有遠見,二十年前已經積極推動本港的科學發展,逆流而上,高錕教授更斷言香港單靠金融業支撐經濟的做法危險,不幸被其言中。政府對高等教育及科研應該投放更多資源,實在毋須爭議。

同樣不能忽略的是,研發機構及廠家落戶香港或珠三角地區的重要性。惟有高新科技形成產業群體,以產生群聚效應,創造科研與就業機會,才能吸引、激勵與挽留人才在港成長與發展。

是時候改變政府傳統保守的思維,向業界提供稅務優惠,撥出土地以至在政策上加以配合及支援等,這應該是正確的前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