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一定會回來

本報新聞說,醫管局轄下醫院接受內地孕婦預約分娩的約期已爆滿,今年不再接受預約。孕婦十月懷胎,怎能要她們「明年請早」?私家醫院情況雷同,除非是本地孕婦,否則不再接受分娩預約。

這則消息讓我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大家對回歸後的不明朗始終有點忐忑,希望孩子有一本更好的護照,於是,就有人專程飛到美國或加拿大產子。

因此,我明白具經濟能力的內地準媽媽的心態,孩子能成為香港人,有特區身份證和護照,就是多一條出路。內地經濟欣欣向榮,在一孩政策下,會有更多有能力的內地孕婦來香港分娩,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

有醫生和團體要求政府正視產科床位不足,但接受內地孕婦是否醫管局的「主要業務」?若要擴大婦產科,應是曾蔭權推動的「醫療產業」主打,是私家醫院的生意來源吧,像浸會醫院,今年在該醫院出生的九千多名嬰兒,就有七成的母親是內地人。

不知道下周的施政報告能否回應這問題?

其實,產科床位和分娩排期預約等,並非「內地孕婦來港分娩潮」要面對的唯一問題。正如朋友在加拿大誕下孩子後,就回到香港,絕大部分內地孕婦在分娩後都會帶同嬰兒回到內地。但朋友的孩子在香港讀至初中,就被帶回加拿大升學,因為那裏學校多元,學費也便宜一點。

那麼,這數以萬計的香港孩子何時回來?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回來,我們該怎樣作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