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本報訊】約三分之一男性精子有問題,其中患無精症的男士更只可靠他人捐精才能令伴侶成孕,但本地捐精一向不踴躍,而受人類生殖科技條例所限,外國捐精者不肯披露個人資料,本地機構不可使用其精子,此主要精子供應途徑近年幾近斷絕。家計會去年結束「精子銀行」,將服務轉交養和醫院,亦因無法聯絡當年的捐精者徵求同意將資料轉交養和,無法符合法例要求,要將精液庫存盡數銷毀。生殖專家批評法例過嚴,需靠他人捐精的不育夫婦只能無了期等待。
精子銀行關閉 從頭等過
○七年八月生效的人類生殖科技條例規定,提供服務的機構必須保存捐精者資料,包括身份證明及聯絡方法等。家計會去年關閉精子銀行前,正為廿四對夫婦進行人工授精療程,全部轉交養和跟進。但家計會指出,因多年前留下的聯絡資料或已過時,難以確定接觸到的是否捐精者本人。該會去年五月去信人類生殖科技管理局,請求網開一面,讓該廿四對夫婦利用精子庫存完成餘下療程,但管理局認為不可行。家計會最終在今年五月將精子庫存銷毀,共涉及廿八名捐精者的精液。
一名○六年開始在家計會接受人工授精的女士指,療程進行至一半又要「從頭等過」,極為失望,「與其掉咗佢(精子庫存),點解唔畀我哋用埋先?」她在網上呼籲,希望覓得有心人捐精。養和醫院體外受孕中心負責人陳煥堂指,過去半年已加強宣傳,包括招募大學生捐精,但「無人肯嚟」。前人類生殖科技管理局成員、仁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總監龍炳樑指,患無精症男士只可靠他人捐精生育,仁安至少有廿宗同類個案。華人社會對捐精甚為避忌,以往多從外國搜尋精子,但自從條例生效後,本地再難使用外國精子,「以往每個月都收到樣本,依家近乎無!」他認為當局應重新檢討條例是否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