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改革不應只談普選,行政與立法關係、管治人才的培育同樣重要。誰是香港的管治人才?問責制誕生前,當然是被視為「天之驕子」的政務官。但當下是誰呢?
不是政務官了。有了問責制,先有體制外的局長,自去年開始,又多了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兩個職級,政務官的「精英治港」角色大大的減弱,連最高級的常任秘書長也要聽命於局長。
已屆中年的政務官仕途走了一半,不願放棄長俸,就算士氣低落也惟有繼續做下去。但年輕政務官卻起了離心,近年有不少黯然辭職。我聽到的資料,是四十歲以上的政務官竟比四十歲以下的還要多!若屬實,管治人才大量流失的警鐘已響起,香港可能要面對年輕政務官未能接棒,青黃不接和人才凋零的問題。
我不怪年輕政務官。在二十年前,這是人上人的優質工作,考上政務官,家人與有榮焉,但當今的政務官工作已帶厭惡性,尤其是剛入官場、較低級的政務官。他們的日常工作可以相當枯燥,吃力不討好,永遠都在寫文件和為應付立法會議員的提問準備答案。遇上重要投票,他們要被派到立法會,站在主要通道大半天,確保支持政府的議員不會突然離去。
有數據說,政府在過去七年聘了近二百名新政務官,但只有三十六人獲繼續受聘。其他的或轉職到私人機構,或轉職到金管局、市建局、貿發局等公營機構。在這些地方,既薪金躍升、政治壓力減少,也不用面對政治化的環境,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