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大道之行:體制缺陷令先機盡失

深港合作發展前海,主導權在深圳一方,殆無疑問,香港的角色是積極配合,力爭在條件上對己方較為有利。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回應市民質疑時表示,粵港合作與否並非一個選擇,香港不能單打獨鬥,這樣子難以維持競爭力。司長的講法有其道理,問題是政府對合作的遠景是否心中有數,在磋商過程中又有多少話事權。

前海的發展規劃,廣東與深圳早已進行多時,只是到了兩個多月前才告訴香港,雖然說兩地設有專家小組互相溝通研究,但港方所能掌握的資料有限,上報中央的報告及有關計劃的修訂權在廣東與深圳,香港處於被動位置。這與過去由中央發改委主持計劃,以協調粵港雙方利益的模式相去甚遠。

早前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向新聞界透露,廣東經過年多的調查研究,準備推出指導粵港澳合作的文件,可見粵方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從框架性協議進一步前行至更具體的內容,逐步向項目性協議推進。香港由於欠缺清晰定位,體制上也沒有相關的戰略研究與經濟規劃,凡事皆摸着石頭過河,喪失掉主動權,也就毫不為奇。

政府不懂搞經濟,與業界又未能建立良好的溝通平台,彼此間缺乏互信,前者處處被動,後者只能乾焦急,眼看機會不斷失去,亦莫之奈何。廣東與深圳的情況剛好相反,政府是高度集權,只要得到中央與省政府開綠燈,發展的步伐就甚快,大型國企作為支柱性企業,聽命於政府,這種「官企一體」的體制,在粵港合作的過程中,盡搶先機。

香港搞跨境基建受制於現行體制,由可行性研究、環境評估、公眾諮詢、公開招標到正式建造,一般需時七年以上,效率極低,例如廣深港高鐵港方一段就仍受困於公眾諮詢期過短、沿線村民反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