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去年應灣仔藍屋街坊邀約,在一個周日早上走訪藍屋,聆聽居民心聲。居民說,住在這裏數十年,希望日後可以「留低」參與藍屋活化,讓這計劃成為「留屋兼留人」的活保育。
後來,林鄭月娥破格接受居民的建議,摒棄墨守成規,同意給予居民選擇,在公民社會贏得不少掌聲和認同。當然,一位銳意作出改變、跳出框框的局長,在政府內部肯定會有不少阻力和反對者。
政策要順利推動,取決於有效的執行程序。按道理,藍屋活化過程應為:先公開甄選牽頭的非牟利組織,繼而與居民對話,理解他們願意留低還是希望入住公共房屋。但事與願違,地政總署和房協決定先遷移居民,後進行活化計劃申請。
過去數月,藍屋居民的心情非常忐忑,他們被政府要求盡快作出「是留是走」的決定。但活化由哪個機構進行?居民的角色如何?日後的租金機制如何釐定?是否會比公屋單位低?如政府最後把活化計劃判給居民完全不熟悉的機構,將來會大幅加租,那又如何?
在不明朗情況下,三分之二藍屋街坊選擇離去,三分之一決定留低。面對模糊的未來,竟有三分之一居民願意「博一鋪」,我認為是反映對局長和活化計劃的信任。
當然,官場多的是「行騎樓底戴鋼盔」的保守派,他們乘機向傳媒放風,唱衰改革,暗示藍屋一例顯示「留屋兼留人」不可行,日後不用再考慮。在這樣的官場,做改革派要應付明槍暗箭、閒言閒語,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