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10%公僕子女投奔國際學校

國際學校一向甚受本地學生家長歡迎,○八、○九學年,有逾一成、即二千二百多名公務員安排子女入讀國際學校。全港有三間沒有接受港府資助的國際學校,全校取錄超過半數本地學生,有個別國際學校更取錄八成一本地學生,令國際學校變得「本地化」。

根據現行的國際學校政策,非牟利國際學校如向政府申請以批地或空置校舍方式給予資助,須主要取錄來港工作或投資的海外家庭的子女或持學生簽證來港就學的非本地生,而所有獲有關資助的國際學校,其取錄的非本地生均需超過全校學生的五成。

有三間本地港生佔逾五成

根據去年九月的調查結果,在現有國際學校就讀的學生中,非本地學生佔八成六。十三間曾獲政府以分配土地或空置校舍方式給予資助的學校中,所有學校取錄的非本地學生均超過全校學生的五成。

但教育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顯示,按○八年九月的學生人數調查計算,在全港四十九間國際學校的中、小學,以及小學暨中學中,三十六間並沒有獲政府資助,其中有三間取錄本地學生的比例超出五成,包括京斯敦國際學校、朗思國際學校及耀中國際學校。其中,朗思國際學校共有七十九名學生,當中六十四人為本地學生,佔全校八成一,而耀中國際學校亦有五成六屬本地學生。

資料又顯示,○八、○九學年有二萬零六百廿二名公務員為子女申請本地教育津貼,其中有逾一成、即二千二百廿三人安排子女入讀國際學校,包括英基學校協會學校。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認為,由於港府對於公務員為子女報讀國際學校會提供津貼,會引發更多公務員選報國際學校,「反映如果有得揀的話,部分公務員會傾向唔讀本地學校……國際學校始終係公務員嘅首選,日後亦方便子女銜接去海外升學」。他又指,國際學校若取錄超過五成為本地學生,已失去國際學校的意義,並提醒家長為子女選報國際學校時,必須小心留意學校非本地生及本地生的比例,才作出合適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