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導師不斷叫我打電話搵同學參加課程,我只係想學嘢,搞到好似做sales咁!」九月升中三的嘉琪(化名),暑假前報讀一個提升領袖能力課程,希望可提升溝通技巧,及改善人際關係,該課程為期不足一個月,但學費絕不便宜,要四、五千元。
她與十多名學員學習了初步溝通技巧後,被導師藉詞交「功課」,要求他們放學後每晚致電十位朋友推介課程,且不准他們將課程內容外洩,嘉琪因疏懶「打電話邀朋友」而遭導師微言。
情緒受困擾需輔導
「之後喺一個三日兩夜嘅宿營活動,參加前導師詭異地要求我哋記得帶充電器及電話簿,我哋最初都唔知點解。宿營期間,導師將『功課』升級,要我哋玩一個盛大嘅團隊比賽,就係『鬥打電話搵朋友上堂』,勝出學員可免費遊澳洲或美國,我一個朋友都推銷唔到,宿營後,導師致電畀我,又追問我銷售成點。」
到最後,嘉琪「推銷成績」仍然是零,因而遭導師辱罵:「你唔守規矩冇幫手call人,唔好再返嚟上堂。」她雖付足學費,卻未能完成課程,加上長時間承受導師壓力,因而飽受困擾,現需接受情緒輔導。嘉琪母親批評此類課程好有問題:「我個女明明係嚟讀書,點解會變成推銷員?」
嘉琪個案僅屬冰山一角,大學畢業生阿榮(化名)也曾報讀同類課程,遭遇也一樣。阿榮日前所報讀的課程,賣點是針對都市人的人際關係、重新建立價值觀及改善家庭關係等。他報讀前要填下參加目的,「導師知道晒你個底,上堂就會『就住你』,不斷改變你嘅價值觀。」
該課程分三個階段,學畢首兩個階段後,阿榮認為有得着,可了解自己不足,詎料到第三階段,導師才露出「狐狸尾巴」,要求學員感染其他人,協助中心招募學員,還強調招募人數愈多,代表學員愈進取,個人能力愈強。
貼錢招募 跪地搵客
「啲學員入晒腦,不斷幫佢搵客仔,但有學員搵唔到人,被導師狂鬧『廢柴』,有人經濟較好,就貼錢call人嚟上堂,有個阿姐仲誇張,跪地叫朋友報讀!」阿榮無奈說:「我發覺導師嘅嘴臉愈嚟愈恐怖,即時終止第三階段學習。」但他強調課程應該無問題,但有導師居心不良,借學生「過橋」搵錢。
立法會教育界議員張文光也認為,教育局很難規管任何提供課程的機構,學員如果發現貨不對辦,最好向消委會投訴。
勿迷信會脫胎換骨
張又指,無論家長或在職人士,都不要過分迷信該類課程,勿以為完成課程便能脫胎換骨,家長可讓子女自由成長或參與喜愛的運動,成人亦可多交朋友,都能夠改善個人溝通或領導能力。
消委會發言人表示,消費者選擇課程前宜先考慮個人需要,學生在選擇該類課程前應與家人商量。
狂打cold call 壓力影響身心
家長安排子女報讀個人提升課程,旨在令子女身心健康發展,惟子女要向陌生人「打cold call」淪為推銷員。有心理學家指長遠會增加青少年壓力,甚至破壞人際關係。
破壞人際關係
精神科醫生黎守信指情況令人憂心,「睇唔到呢啲訓練對青少年成長有咩作用。」他指出,若青少年不了解推銷目的,當得悉自己被利用後,會為做錯事而內疚,留下心理陰影。他說:「有啲青少年會覺得自己呃咗朋友,對唔住朋友,亦有啲青少年對他人信任漸漸減低,影響人際關係。」
臨床心理學家羅志華亦認為,青少年要應付學業及課外活動,加上「另類」的推銷工作,壓力會大增,「覺得負擔多咗好多,慢慢連堂都唔想上。」他又建議市民報讀有關課程時,應先向社聯或香港心理治療師協會查詢,了解開辦課程組織背景。
想「做靚」份履歷 入心水校
現時不少學校的收生趨勢,都會着重學生校外課程的體驗及成績,在新學制下,學生更要修讀通識教育,鼓勵學生要學習多元化,家長為求子女入讀心儀學校及將來就業,都會催谷子女學習和參與不同範疇的課程或活動,務求「做靚」子女個人履歷,不過,有關注教育政策人士提醒家長為子女報讀課程前要仔細研究清楚,以及切勿給予過大壓力,否則會適得其反。
不過,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提醒家長,為子女選擇此類課程時,要嚴格選擇,如在報讀前應仔細研究課程內容及真確性,否則子女學習不成,反增挫敗感,減低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及動機。他提醒家長,在望子成龍下也須為子女取得平衡,切勿給予他們過大壓力。
倡設認證制度監管
東區家長教師聯會主席趙明亦指新學制下,迫使家長要求子女學習多元化,他建議政府可以多加監管提供這類型課程的機構,如認證制度,增強家長信心。
■文:張艷紅/圖:探射燈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