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創意及文化教育

無論是否推行校園驗毒,或有其他「整治」學生濫藥的計劃,我相信教育界不能迴避的討論是:教育除了考試取得高分,是否還可以幫助所有少年人認識自己?少年人行為偏差的成因很多,但若他們能夠找到「至愛」,天賦被確認,自我形象就會提升。

香港人用功利的眼光看教育,老師很功能化地教書。學生要讀的科目太多,連課程都教不完,老師不會有時間與學生聊天,說說人生哲理,明白學生的內心世界。來自名中學的老師說,覺得自己只是改卷機器,不是老師,而學生也不想她教別的,每周只是操練試卷就夠了。

這陣子,我重新看了一遍十年前羅拔臣教授為英國貝理雅政府就推動「創意及文化教育」撰寫的文件。雖然是十年前了,但文件沒有過時的感覺,對教育愈來愈一元化、制度「出產」愈來愈多失敗者的香港,實在有相當大的參考性。

羅拔臣教授指的「創意及文化教育」,並不是指學科和藝術教育,而是指「平衡的教育」。平衡是指不要只傾斜於語文及數學,學生需要理解的領域,從科學到藝術,從人文到社會,還有體育和身體律動,都不可或缺,而在價值觀方面,他們也要學懂包容,接納不同人士的文化差異,理解世界的多元。

除平衡外,羅拔臣教授認為,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師和學生建立的互信關係。老師必須懂得用心聆聽,善於溝通。老師最大的角色,不是教甚麼學科,而是幫忙鼓勵、發掘,讓學生找到自己最擅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