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寶琪
圖:張琦
究竟本港酒樓有多少宗蝨咬人的個案?食環署的答案是沒有統計。不過,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保守估計,在全港約二千三百間酒樓中,約有百分之一,即約二十間,由於面對經營困難,或即將結業,會減少清潔地氈及杜蟲次數,由每月一次減至每三個月一次,也有半年一次,令地氈容易孳生蝨及塵蟎。
在北角一間酒樓任侍應的阿施,便是其中一名受害者。阿施在前年夏季,已發現酒樓地氈有蝨跳出咬人,縱與其他職員狂噴驅蝨劑防蝨,亦向管理層反映,但情況未見改善,到今年夏季更加惡化,縱使雙腳塗上驅蝨劑,仍被咬至紅腫。
跳上茶客腰及頸部吸血
阿施氣憤說,由於長時間在酒樓工作,雙腳早已被惡蝨咬至敏感發炎,她說:「依家都唔敢着短褲出街,免得畀人誤以為生嘢(有皮膚病)!」她又目擊其他茶客「苦況」,她說:「茶客坐低飲餐茶,一陣間就中招,曾經見過有蝨跳上茶客腰部,甚至喺頸部吸血,啲蝨真係多到好得人驚。」後來,有茶客及職員向食環署投訴,但結果令人失望。「食環署人員嚟到酒樓,只係識睇有無曱甴、老鼠,根本無留意地氈有無蝨。」阿施無奈說。
東區區議員黎志強獲悉事件後,專程到該酒樓「茗茶」,豈料僅逗留一個小時,已被蝨咬了十多口。黎志強說:「坐喺度徒手都捉咗四隻蝨,點解食環署啲職員咁都睇唔到呢?若患有皮膚敏感嘅人,飲完餐茶隨時要去睇醫生!」
本報向該酒樓查詢,一名負責人回應說:「食環署個個月都巡查,有問題佢哋都已經發咗告票。另外,我哋個個月都有清洗地氈及杜蟲,天氣熱更會每月清洗兩次。」
除北角外,葵涌也有酒樓食肆現蝨蹤。在葵青工作的陳小姐說:「曾經在食肆被蝨咬,但致電食環署投訴,對方竟然話『蝨』唔關食環署事,反叫我致電衞生署。」此外,在荃灣區的酒樓衞生情況也差強人意,經常到區內不同酒樓飲茶的陳先生說:「唔少酒樓真係好污穢,尤其喺廚房附近,經常濕淋淋,好容易孳生害蟲。」
食署只看有否老鼠曱甴
為了解食環署對惡蝨的處理方式,本報日前以食客身份致電投訴,但接聽電話的職員坦言,即使派員巡查,也只會視察有沒有老鼠、曱甴,至於「蝨」這類害蟲,由於舉證相當困難,反建議記者「唔好去幫襯」。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指出,雖然青海鼠疫未殺到本港,但食環署接獲投訴時,不可以置諸不理。他說:「酒樓地氈如果唔清潔,孳生惡蝨,便成了傳播病毒源頭,所以食環署責無旁貸,應勒令酒樓杜蟲及清洗地氈。」而立法會醫學界梁家騮議員也關注酒樓食肆有蝨問題,他認為最理想的方法是酒樓自律。
傳染病科醫生勞永樂指出,酒樓地氈的惡蝨,通常屬木蝨(臭蝨)類別,也有機會是鼠蝨。市民被木蝨咬後,會痕癢、出紅疹或引致敏感,亦有可能感染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至於被鼠蝨咬傷後果更嚴重,有機會感染致命性傷寒。
食環署發言人指,署方過去一年未有接獲有關酒樓投訴,並指接獲本報查詢後已突擊檢查,發現衞生良好,酒樓亦出示單據證明定期為酒樓進行防蟲措施。
全球蝨子品種約500
港最常見木蝨鼠蝨
目前全球被發現的蝨子品種約有五百個。亞太區殺蟲業協會聯盟主席陳澤森表示,雖然蝨子的品種達數百個,但大部分品種主要以吸食哺乳類動物的血液維生,如地方環境衞生惡劣,便容易孳生出蝨子,而本港部分食肆及酒店等最常出沒的蝨子,以木蝨及鼠蝨為主。
陳澤森指出,木蝨會發出臭味,故又名臭蝨,此類蝨子身形扁,呈橢圓形,多為深啡色,由於其體形較大,約有兩毫米,可透過肉眼看見,多寄居在傢俬、地氈及衫褲等物件。而鼠蝨的體形則較木蝨細小,約一毫米大。
不過,陳澤森說:「鼠蝨主要寄生在老鼠身上,老鼠在生時,不會跳出來咬人,但如果老鼠死去,鼠蝨就會跳出來,跳向人或其他動物身上吸血,亦會把老鼠身上病毒傳播。」
另外,他又指出,雖然蝨子只能生存數星期,但繁殖力驚人,市民為免被蝨咬而感染疾病,應加強衞生環境清潔。
酒樓杜蟲洗地氈平均每次幾千元
目前全港約有二千三百間酒樓。於柴灣一間酒樓任職店長的范偉仕表示,酒樓生意競爭激烈,但經營開支繁多,當中地氈清潔及杜蟲工作更佔龐大開支,但是,明智的經營者不會因省錢而不做滅蝨杜蟲工作,否則客人被咬,會減少光顧酒樓,影響酒樓生意。
范偉仕指出,一般酒樓會定期找外判清潔公司及滅蟲公司,為酒樓進行大規模清潔及杜蟲,而最常見的是每月清洗兩次及杜蟲一次;部分注重衞生的酒樓,每月更會清洗兩次及杜蟲兩次。至於酒樓地氈杜蟲價格昂貴,平均要幾千元一次。
現代管理(飲食)專業協會會長胡珠亦表示,酒樓顧客多,侍應傳送食物及客人進食時,也有機會翻倒食物或餸汁在地氈上,加上天氣炎熱,酒樓一旦忽略衞生,便會孳生惡蝨等害蟲。他認為,有志投身酒樓行業的人士不應減省杜蟲及清洗地氈費用,否則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