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有不少免費電視台和公共廣播頻道,另有大堆有線電視公司;美國三億人,免費和收費頻道成百上千。按此比例,香港應有起碼二、三十條免費和收費的頻道,可是免費電視台就只有兩個,且受歡迎程度差距很大,市民實際選擇只有一個,與百花齊放的報紙雜誌市場相比,電子媒體的一元化實在慘不忍睹。
兩個免費電視台需要政府每隔一段時間發牌,但牌照對節目多元化要求太低,如發牌條件列明晚上六時至十二時間,電視台必須播放「詳盡」的新聞節目兩次,每次最少十五分鐘;並在每周晚間時段播放兩段時事節目,各三十分鐘,以及每星期一次的「文化節目」。
十五分鐘怎能有「詳盡」新聞?而文化節目仍是兩台迴避的目標,例如選擇在星期日早上、大家未起床的「豬頭骨」時間播放所謂文化節目,濫竽充數。除此之外,其他限制已不多。廣管局名義上是持牌電視台的監管機構,但其實是無牙老虎,收到投訴,大不了是警告有關電視台,但絕不會吊銷其牌照。
電視台的新聞很重要,是市民知情權所在,不能妥協,新聞主播更是市民最信賴的人。就像數天前逝世的美國最受歡迎主播克朗凱特,他在六十年代親自採訪越戰,認為美國政府報喜不報憂,從越南回國後,就如實說出真相,影響美國人對戰爭的看法。
香港只有兩個免費電視牌照是無價的資產。電視台不爭氣時,廣管局如何為我們把關,讓這無價的牌照不會被糟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