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冷眼旁觀:教育商業化

自去年底以來,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收到許多來自華爾街的電話。在金融海嘯下,那些擅長炒股票和發明衍生工具的財經界人物都沒工作了,他們想轉行,於是就想去當老師。哥大教授歡迎「半途出家」的准老師,他們認為商界和專業人士可以把他們的經驗帶進課室,拉近學校與現實世界的距離。

倫敦亦如是。報章雜誌就曾報道:財務管理、市場推廣和資訊管理等專才被解僱,希望尋找新的工作環境,教育界成為理想的避難港。但當他們報讀有關教師培訓課程時,卻發現不同學府的課程早已額滿,要等候一年才有空缺。有多少人想轉行當老師,實在難以想像。

經濟差,教育事業最「穩陣」,這是全球現象;相反,當經濟再起飛,人們回流商界,也是必然。在香港,今年選讀教育學院學士課程的學生多了,而全球各大城市希望被「再培訓」、投身教育界的二十五歲以上人士也多了。

這些帶着其他經驗入學校的老師,對教育界是衝擊,也是好事。我也認識這樣的朋友,他們大都對教育有「火」、有心,希望以自身經驗作出貢獻。可是,經過一段時間,他們失望的居多。

因為,學校原來也與商界不遑多讓,學校的政治與商界沒甚麼分別。近年來,學校要確保自身的繼續存在,老師也要協助市場推廣。在教育市場化下,家長是消費者,老師為了餬口,只好唯唯諾諾。過不了多久,甚麼教學特色和理念都會消失。

商界有時爾虞我詐,教育界亦然。對不少資深老師來說,今天教育缺乏最基本的人性化和關懷,是沒有「人」的教育。商界最無情的一面早已進入學校,但對中途轉行的人來說,這種環境絕不陌生,也許可以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