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渣招之一:以快打慢
「太太,我係公司派嚟檢查天線㗎……」約半年前的一個晚上,陳太獨自留在將軍澳的家中,忽然有自稱收費電視的職員叩門,聲稱上門檢查天線,陳太不虞有詐,讓對方入屋檢查。
完成後,對方着她簽署「完工紙」,然而當陳太剛放下筆,職員立即改口稱陳太所簽署的是合約,又即時在陳太家中安裝解碼器,要求她繳付按金及合約費用,整個過程不需廿分鐘。
陳太甫定神便即致電當夜更的丈夫,陳先生在電話中向職員表明拒絕安裝,但回家後竟發現解碼器已安裝好。陳多次致電要求取消合約但遭拒,擾攘兩個月才有人將解碼器拆去。之後,陳因拒絕付款而遭電話騷擾,無奈繳交一千九百多元才「甩難」,他慨嘆:「千幾蚊我畀得起,但係條氣唔順嘛,我兩個鄰居都中招呀!」
那渣招之二:不斷收費
「佢哋呢啲手法簡直係霸道!」居於屯門的劉先生於去年六月,簽約安裝收費電視,當時推廣員向他承諾會以短訊通知繳交月費,但三個月後,劉突然接獲通知,指他若不以自動轉帳方式繳費,需交三百元按金。
劉不滿收費電視公司沒兌現合約條款,堅拒繳付三百元按金,其後更被收費電視終止收看權。雖然服務被終止,但劉竟被追收一千八百多元,當中包括遺失解碼器、智能卡及終止服務費等,劉因此憤而向消委會及警方投訴。
另外,居於將軍澳的李先生亦投訴收費電視合約條款混亂,他使用服務已有三年,但近一年來,發現有關收費電視經常將自動轉帳過數日期改變,事先又未獲通知,以致他遭銀行罰款。及至今年四月約滿,他又在沒有任何通知下被收回正價月費,事後他才知道,原來合約期的收費屬於所謂「優惠價」,合約結束便會自動收回原價,「我到今個月頭先發現無端端收人五百幾,仲已經收咗三個月!」
不少收費電視客戶激到一肚氣,但要取消亦不易,錢先生今年年初已停用收費電視服務,四月初已退還解碼器並繳清全部費用。然而,他仍不時接獲收費電視委託的追數公司追收月費,「我要間公司白紙黑字寫清楚,我無欠佢哋錢又唔得,但係又無厘頭搵人追我數,咁大間公司簡直係一塌糊塗!」
那渣招之三:甜言蜜語
此外,推廣員之間亦有不同的推銷招數,例如有推廣員向本報踢爆指,入職時管理層會傳授如何「揼樓」(上門推銷手法),要求他們穿着便服,在人流多時混入住客中上樓,逃避保安員視線,然後逐家逐戶拍門,「我哋唔會由頂樓向下掃,咁樣好易被保安發現,通常由中間開始層層㩒鐘。」他又指,部分有良心的推廣員見開門是綜援人士或長者便會放棄,但不排除有推廣員專向此類人落手。
入屋後,推銷方法可說是軟硬兼施。有推廣員會游說客人試看不收錢;有人會恐嚇不裝解碼器,就連免費電視都無法收看。當解釋條款時,就只會提及好處,其他條款就「有咁快講咁快」,令客戶難以聽清楚。
由於簽單後,收費電視會致電客戶核實和解釋資料,有推廣員更會幫客人接電話,以免被客人發現條款不公平。有推廣員為求開單,更會自己掏荷包,向客人提供現金回贈,或者使出「賴死唔走」的招數,「有人入屋成三個鐘唔肯走,直到個客肯簽約為止。」
倡仲裁機制冷靜期
消委會上半年接獲有關收費電視的投訴,達到六百六十三宗,當中涉及不良銷售手法的個案有一百四十八宗,較去年同期上升近一倍。由今年至今,本報收獲讀者有關收費電視的投訴亦有一百五十五宗。
不影響消費者訴諸法庭
由於收費電視的投訴個案甚多,當中又涉及不良銷售手法,故消委會曾建議政府引入「仲裁機制」,政府早年曾研究推出電訊及收費電視服務營辦商「可自願參與、但(營辦商)須承諾接受仲裁裁決」的仲裁機制,有關機制可讓消費者一方有權不接受裁決,而訴諸法庭的權利亦不會受裁決影響,不過,有關機制至今仍未推出。
此外,消委會亦提議,可倣效新加坡和英國,所有簽訂合約的服務,均設有冷靜期,讓消費者有足夠考慮時間。
影響高層收入爭客如打仗
電訊公司和收費電視的前線推廣員,每日的工作猶如打仗,為爭取客人開單鬥得你死我活。「我哋都好慘,有同事都畀壓力逼到跳樓!」曾任職收費電視推廣員的阿賢(化名)道出行內的辛酸。他向本報踢爆指,雖然公司高層反對他們以不當手法促銷,但中層管理人員就「話之你」,推廣員除要應付個人的開單數量外,亦要滿足團隊的開單量,而中層管理層的收入更是與開單數目直接掛鈎,因此他們會不斷向前線推廣員施壓。
若推廣員不能達標便會「捱鬧」,最常見是受到上司以粗言穢語對待,甚至叫他們「去死」。他舉例說,「上樓開唔到單,你就唔好行落嚟,你跳落嚟啦!」;有一次集隊報告時,有同事因三日未能開單,被人痛斥「你同我跳海死咗佢!」令員工尊嚴盡失。在巨大壓力下,有前線人員惟有出盡法寶促銷,阿賢稱早年更曾有一名女同事疑不堪壓力跳樓自殺,又直指由於前線推廣員質素參差,因此很難杜絕「過火位」的推銷手段。
可月入兩萬 吸引低學歷者
阿賢又指,行內不乏成功個案,月入可逾兩萬元,對學歷不高人士來說可算相當吸引,而薪金通常採用底薪加佣金制,底薪介乎五千至八千元,每月開單要求由約二十張至五十張不等,視乎個別公司而定,若開單不足,隨時會被召回公司「照肺」,甚至被要求辭職。
文:陳詠恩、黃家豪/圖:甘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