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董建華出任第一屆特首,大約幹到第二年的時候,就感到施政困難重重,開始積累民怨。中央了解老董的處境,認為這是香港回歸不久,董建華作為「空降部隊」、「光桿司令」管治香港很難避免的事情。那時,董建華也認為最大的問題是人事問題,是管治班子問題,時任政務司司長的陳方安生統領十八萬公務員,掌握政府整套高官。董建華若想不被架空,就只能和她及整套班子摩擦不斷。對於管治班子問題,老董有向中央反映,社會和政壇也議論紛紛。中央給他的錦囊是:暫時隱忍,「徐圖之」。
到了第一屆特首任期屆滿,董建華已經心力交瘁,有向中央表示要「倦勤」。那時,中央不覺得老董有甚麼問題,認為香港管治不好,主要是權力架構方面的客觀因素,因此,同意推出高官問責制,讓董建華挑選組建自己的「執政團隊」。有了這把「尚方寶劍」,董建華又「精神振作」起來。不過,即便如此,問責制畢竟是「初試鶯啼」,也不能變調太大,因為中央還要考慮穩定。同時中央也希望通過問責制,能夠重新調整董建華和繼續擔任政務司司長的陳方安生的關係,希望陳方安生能夠全力支持特首施政。事實上,那段時期,每逢中央大人物見到陳方安生,都會向她講這番話。
然而,矛盾未能解決,陳方安生「劈炮唔撈」,時任財政司司長的曾蔭權順延上位。問責制除了給董建華的班子帶來人事「地震」和變化外,未對他的施政有甚麼幫助。相反,董建華的處境更加困難,管治更加混亂。這時的老董再表示倦勤之意,中央也看出老董確實不行,有必要換掉他,他要倦勤正好彼此「合適」。董建華的主動言退,實際上幫了中央的忙,方便中央作出新的部署。這是董建華雖不幹特首而能升做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重要原因,也是董建華的政治善終。
可見,在政治上坐困愁城、根本幹不下去,中央也不想讓老董再幹下去的情況下,能夠主動倦勤言退,這是一種智慧。有的人死頂,結果會很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