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十二年,香港經濟發展未能取得突破,只能聚焦於金融、物流、旅遊及商業支援等所謂四大支柱,可惜不進則退,近年被鄰近國家與地區超越,邊緣化的危機感深重,及至中央去年底先後出台《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及上海構建國際金融及航運中心規劃之後,特區政府終於醒覺時日無多,無論如何也要拿出一些建議作出回應,重建市民對發展前景的信心。
日前在經濟機遇委員會最後一次會議結束後,曾蔭權宣布,確認六大產業為新的經濟亮點,並且承諾會推出土地及稅務優惠等誘因,企盼能吸引各界投資者參與,可惜臨急抱佛腳,缺乏深思熟慮,舊酒新瓶之下,予人高大空的感覺。
以環保產業為例,政府帶頭擴大環保採購似有威勢,卻原來政府停用鎢絲燈泡,改用環保燈膽,能創造的產業效益極小,是聊勝於無。政府若能承諾未來所有政府大樓改用環保設計,所產生的示範作用就能擲地有聲,更能帶動各項中小型工程,創造就業也十分可觀。而更重要的是,予業界看到政府的決心與力度,而非空喊口號、虛應周旋而已。
環保署的角色應該更為突出,除了在政府採購清單中全面引進環保準則之外,對所有政府建築物及部門辦公室,逐步展開深入的環保審核,以確保政府各部門能帶頭落實各項環保指標,如室內溫度、空氣質素、用電量及各項辦公室設施等均符合先進的環保水平。
環保回收業在歐美各先進工業國,尤其是都會城市中已開花結果,香港是嚴重滯後,今次政府於屯門環保園提供土地,與非牟利機構合作,推動塑膠及電子廢物回收,方向正確,早應如此,是「遲到好過唔到」之舉,能否取得成效,仍有待觀察。
十多年來,業界向政府提出過不少有益有建設性的意見,在官僚治港的情況下,大多聽不入耳,如非中央施壓,危機臨頭,恐怕也不會作出正面回應。口號治港無益,發展優勢產業要有全面規劃及完整配套,更要展示施政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