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費躍居全球第二,達到八百四十九億美元,美國、日本和歐洲的反應似乎比預料的小。記得在進入二十一世紀,北京大幅度增加軍費一成八,全球嘩然,美國政府也要問時任副總理錢其琛到底是怎麼回事。
事實上,那時中國軍隊剛開始進行軍備「補課」。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實行裁軍一百萬,並大力壓縮軍費開支。前國防部長張愛萍等軍頭不滿國防科研實際處於停頓狀態,上書鄧小平,大發牢騷。老鄧批示「軍隊要忍耐」。在一九八四年軍委擴大會議上,鄧小平要求「軍隊要顧全大局」,並承諾「大局好起來了,國力大大增強了,再搞一點原子彈、導彈,更新一些裝備,空中的也好,海上的也好,陸上的也好,到那個時候就容易了」。
到了二○○○年,開始「十五」計劃,中國已經實現「第二步發展戰略目標」。此其時,解放軍總裝備部部長曹剛川公開說,今後五年是解放軍武器裝備發展的重要時期,要實現裝備戰備水準「跨越式發展」。結果,美國國防部發表的中國軍力報告指,北京軍力在二○○五年超越台灣。世界輿論現都以這一年為重要的分水嶺。解放軍用五年時間,追回過去十六年的不少損失。
倒是二○○八年日本的軍費開支不增反減,與一九九九年相比,反而下降了一點七個百分點,為四百六十三億美元,名列世界第七。在二○○五年這條重要的分水嶺,中國總軍費只相當於日本的六成七,人均軍費則更低,只是日本的八分之一。不過,二○○六年過後,中國的軍費就首度超越日本。如今,二○○八年反過來日本軍費只是中國的六成了。可以說,如今解放軍已經徹底走出「忍耐期」。
現在的問題是,軍費多了,如何用得有效?鄧小平的講話較為籠統,後來江澤民說,「要擁有至少三、四種具威懾力的高科技武器」。江澤民喜歡搞「神舟」,現在的領導人看來是決心搞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