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出席了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畢業展覽。記得二○○一年任藝術發展局主席時,藝發局首次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第四十九屆威尼斯視覺藝術雙年展,帶領香港視覺藝術發展走向世界藝壇新的里程碑。回望過去,原來視覺藝術跟人生一樣,要久經磨練,才能發光發亮。
一直以來,政府着意發展表演藝術(音樂、舞蹈、戲劇),是由於它較易發揮文化藝術的娛樂與康樂效應,有助維持社會安定。一九八一年,行政局未經公眾諮詢就達成七項藝術政策,當中特別表示支援表演藝術發展,文康廣播司更以表演藝術諮詢委員會名義撥款支援該行業團體。及後香港演藝學院和其他設施成立,足證政府這方面的取態,惟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等被視作末流,仍未能登大雅之堂。
視覺藝術真正受關注,始於尖沙咀文化中心落成,因館內有一個藝術博物館,展出不少視覺藝術作品。至一九九二年開設視覺藝術中心,才開始有人關注這行業。一九九三年三月,文康廣播科發表《藝術政策檢討報告諮詢文件》,亦建議將視覺藝術及文學藝術加入資助範圍;一九九九年,藝發局發表報告,研究興建視覺藝術學院;二○○二年,問責制下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中,亦提到發展視覺藝術的方向。當時我發覺觀塘那前英軍訓練學校適合改建為視覺藝術學院,跟浸大商議後,大學方面亦感興趣。學院今日落成,視覺藝術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終於有真正立足香港的一刻。
香港視覺藝術發展絕不是一味靠講,而是默默耕耘,排除萬難踏出第一步。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縱使推行中有多番爭議,也不會放棄在發展中成長的機會。這不僅是藝術,當局的每一項政策亦應如是。「西九」講得太多了,何時方有起步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