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解碼:無形之手時也勢也

香江官場當前兩大熱門話題,一是任志剛「退休」後金管局總裁人選問題,二是上海與香港誰是中國國際金融中心之爭論。前者連梁錦松、鄭海泉、王于漸也給拉了進去,整色整水做大戲太着迹了,可以不論。後者則爭論得愈來愈具娛樂性,太有趣了。

這個「上港之爭」的最新發展,正如本欄上文所說,乃是北京一位大院長宣稱上海是「中國的紐約」,以及港府財庫局局長陳家強堅持香港是「中國的倫敦」,將「上港之爭」變成了「紐倫之爭」。而更有趣的是,有人馬上企出來做評判,提出應由市場決定誰是國際金融中心。認真熱鬧,妙哉妙哉。

大院長說,二十年內,中國發展至可以與美國平起平坐,人民幣自由兌換,成為重要貨幣,到時港元消失,上海將成「中國的紐約」,香港只能是「中國的芝加哥」。港府財金高官傻強不服氣,堅持香港可以做「中國的倫敦」,與上海平起平坐,成為中國的兩個國際金融中心。

於是有人對傻強的硬撐表示同情,指出中央以政策確定上海為「中國的紐約」,對香港並不公平,應由市場去決定,到時倘若市場也選擇上海,那麼香港就會輸得服氣,無話可說。

真是書生之見,紙上談兵論中心,有如高山滾鼓,不通不通也。原因簡單得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

香港的這些書生們,看到的只是中央有形之手的政策,卻看不見背後的無形之手,也就是時也勢也運也的推動。因為如果沒有無形之手的推動,不論有形之手的政策講得如何英明神武,都是注定要失敗的。

上海的崛起,其實正是時也勢也運也使然。改革開放之前的上海之所以沉淪不起,正正是因為受到有形之手的壓抑。如今所謂有形之手的政策,何嘗不是收起了有形之手的壓抑呢?此乃玄機之所在。

從歷史上看,當年上海的沉淪,造就了香港的崛起,亦是時也勢也運也使然。如今歷史重演,上海的崛起,也勢必意味着香港的沒落。造化弄人乎?非也,時勢造英雄也。因為交給市場去決定,市場必定選擇上海,不選擇香港,資金人才如流水,流向上海,這叫做,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史進

直擊人類豬流感最新疫情
詳情瀏覽on.cc《奪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