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副局與政助表現欠佳

問責官員減薪勢在必行,官場中人反應也非常正面。有趣的是,公眾的聯想很自然地延伸至副局長與政治助理這一批官員的表現,是否物有所值,早就應該大幅削減這兩個層級的薪酬。去年五月二十日副局長正式登場後所鬧出的一場政治風波,公眾記憶猶新。

轉瞬間一年過去,副局與政助的工作表現如何,成為立法會議員與公眾的議題。議員背景儘管大不相同,無論是建制派或泛民派、工商或勞工界,均不約而同質疑此輩的表現,認為工作未能達標。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八名副局長出席立法會會議的總次數只有一百五十三次,即平均每人每月只出席一點六次,據統計分析,副局與政助出席公開活動的次數亦偏低,難怪議員與公眾大多不滿意副局與政助的表現。

林瑞麟局長的回應未有清楚指出政府以何標準評核問責官員的表現是否稱職,有避重就輕,甚至答非所問之嫌。局長的說法似是而非:「問責官員不能亦不應該為尋求曝光率而做動作或製造場合。」局長認為這是本末倒置,卻是大謬不然。

政治委任的副局與政助,尤其是前者,在整個政策過程中,從前期醞釀與諮詢,到關鍵決策,以及向議會、媒體和公眾解釋與游說、監督執行以至事後評估等,都有吃重的角色與責任,協助局長推動政策,其工作表現,明顯地與溝通游說及為政策解釋與辯護有密切關係,曝光率恰好是其中一項標準,眼下問責官員的公眾認知度極差,恰恰與此有關。

副局長地位尤其重要,局長不在港期間,由他負責署任,千斤重擔要有能力挑起。食衞局副局長梁卓偉近日的表現頗見突出,有大將之風,能壓得住場。曝光率高非刻意製造,卻確有必要,他的公眾認知度肯定在下一輪公布的民調中有上佳表現。

副局與政助的考勤不合格,毋須爭論,重要的是知過能改,認真總結,吸取教訓,努力改進,把該擔的責任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