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入風雲:一對愁人

上海一些研究金融發展的學者提出一個怪現象,香港和上海,在某程度上也視對方為競爭對手,而一般的感覺,都是上海不如香港;但在香港,則反過來覺得香港不如上海,大家都在發愁。

其實上海和香港的愁,是各有各愁。正如昨天本欄的分析,上海要建金融中心,是一個鐵一般的事實,但一加上「國際」兩個字,就是關卡一個連一個。尤其是國際金融市場風起雲湧,一定影響人民幣自由兌換和資本帳完全開放的步伐,這兩個重大舉措,一定會按部就班,見步行步。以為到二○二○年就可以把這兩個問題搞定,固然是毫無根據的自行猜度,就算從實際形勢判斷,二○二○年大概也不會達到這兩個目標。

上海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就是受制於這兩大舉措的進程,進程快一點,這個「國際」也會寬一點、廣一點,但如果進程慢一點,這個「國際」就會窄一點。上海也明白這個現實上的制約,在人民幣自由兌換和資本帳完全開放的步伐放慢之後,上海的發展也會同步前進。

對香港而言,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起碼上海是受到制約。但香港的愁,是愁未來,香港對內地市場的依存度愈來愈高,資金、上市公司、客源在在靠內地,所以在面對上海的競爭時,始終有極大的不安全感,就算二○二○年時,上海未能完全百分之百開放,所走的道路也是可以算出來。所以上海的愁,是愁現在;香港的愁,是愁未來。

香港與上海,是否完全處於競爭而無合作基礎,值得我們深思。站在香港一面,首先是在體制上作調整,上海是政府作主導,如果香港只是依靠市場,則很難由香港的市場和上海的政府談合作。所以在跟上海商談之前,首先要想好以甚麼平台,香港出甚麼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