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北京與港人都在變

九七回歸後,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這是一個前無古人、沒有現成經驗可以借鑑的事情,北京和港人從理解到實行都是摸着石頭過河。現在十二年過去,觀其發展,大家在觀念和執行上都有不少的變化。中央最初提出「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背景是收回主權後香港的制度和現狀盡量不變,這樣才能讓港人放心,讓國際投資者放心,保持香港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在這樣的認知下,北京對此採取了兩條:一是自我約束,對香港內部事務謹言慎行;二是約束內地各部門和地方政府,不得「直接」和香港特區政府打交道,須經中央批准和通過國務院港澳辦辦理。

那段時期,港人理解和認知的「港人治港」也有兩條:一是要在制度上乃至施政、政策制訂上與內地「隔絕」,即設所謂「防火牆」;二是香港的事情就只應該香港人說了算,甚至涉及中央與特區的關係、涉及與內地事務,香港也應「大晒」,為此,香港剛回歸就鬧出「人大釋法」風波。

上述心態和狀況,大約主導了回歸後五、六年的時間。那段時間正趕上亞洲金融風暴和沙士疫情,香港管治亂象叢生,經濟一塌糊塗。最終,香港要靠中央送經貿「大禮」,要靠內地的經濟注入活力,才能走出低谷。此後大家也都看得很清楚,隨着內地改革開放的發展,隨着香港經濟的變化,香港再不可能「獨善其身」,香港的經濟結構必須轉型。

然而,轉型談何容易,弄了幾年,連方向都找不到,之後更不得不承認香港只有和內地經濟融為一體,特別是和珠三角經濟融為一體,才能找到出路。事情到了這一地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思想意識,無論北京還是港人,對港人治港怎麼治也不能不產生變化,不能不有新的思考。

總趨向是,北京要放鬆自我約束,港人也不再大談甚麼「防火牆」;就是有人談,也顯得那麼蒼白無力,不合時宜,沒有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