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明鏡:印度介入非洲之爭

去年底,傳來一則奇特的新聞:河北省民營企業在東非烏干達的拉凱區獲得一塊特許自主經營九十九年的土地。這塊地據悉有五百一十八平方公里,是香港總面積的一半。三禪注意到,對這個在非洲誕生的中國經濟特區,北京的媒體異常低調。為甚麼呢?當時,三禪想,大概是怕被指走殖民非洲的老路。

後來,又了解到,到海外圈地,其實日本和韓國走在前列。日本已有超過國內農田三倍的海外農田;早在一八九九年,一家由日本官方資助的公司向秘魯派出農場工人,這是日本有組織地在拉美海外「圈地」之始。最近,日本三井物產在巴西投資一百億日圓種植玉米和棉花,以滿足國內的旺盛需求。除了巴西外,日本現在與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印尼、新西蘭、美國等國的農場都簽訂了玉米等飼料作物種植協議。韓國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走上海外墾田之路。韓國四分之三的糧食依賴進口。

有趣的是,印度也加入戰團。在印度政府的支持下,超過一打印度公司去年在埃塞俄比亞投資大約二十億美元租賃土地生產糖、茶和若干其他作物。印度駐埃塞俄比亞大使表示,這個數字預計今年將翻一番,達四十億美元。

印度目前的糧食年產量為二點三億噸,剛能滿足需求。預計,到二○二○年,需求會增長到二點四億噸,還有人預測這個數字會高達二點五億噸。不過,國際經濟學家認為,印度和中國不同,不需要到別處尋求農地,因為它可以通過增加農業產量滿足需求。然而,印度政府還是伸出長長的手,加緊獲取海外農田。

不少人認為,過去兩年的世界糧食價格高漲,是促使印度加大了此事緊迫性的主因。但三禪以為,這是中國進軍非洲的必然結果。印度的人口很快就會超過中國,中國要解決吃飯問題,印度更要解決吃飯問題。故此,兩國對未來資源的爭奪都不會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