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中央這份禮物儘管誘人,卻如天上明月,看得見而摸不着,一場空歡喜。本港沒有現成的碼頭可供大噸位郵輪停靠,而擬議中的啟德郵輪碼頭至今還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昨日聲稱,發展郵輪業是本港目前很清楚的方向,港府已決定全速由政府全資發展深水郵輪碼頭。但她又表示,港府的目標仍然是首個泊位在二○一三年年中投入服務。就是說,即使一切順利,本港郵輪碼頭最快也要在四年後才能提供服務。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本港郵輪碼頭這把「劍」已經磨了不止十年,不要說磨亮磨光,如今連影子都沒有,遑論去初試鋒芒,這實在是香港的恥辱。事實上,郵輪碼頭是港府「十大基建」項目之一,但因為港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再加上錯估形勢,招標條件苛刻,以致商界失去興趣。遲至去年底,港府才不得不決定由公帑全資興建,喪失了先機。現在,中央決定送大禮,加快郵輪碼頭建設已是當務之急,但港府仍然不急不徐,循規蹈矩,業界只能乾着急。
時間不等人,四年之後全球經濟如何?亞洲郵輪市場會有甚麼變化?沒有人能夠預測,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新加坡的郵輪服務已佔領先地位,上海國際郵輪中心已建成並投入使用,深圳政府去年決定在蛇口建設一個集「海陸空鐵」於一體的現代化、高標準國際郵輪母港,預計三年完成,於二○一一年投入使用。另外,廈門、青島、大連等內地多個海濱城市也有意發展郵輪經濟,而台北及高雄也有雄心勃勃的郵輪大計。放眼環顧,亞洲郵輪經濟呈現百舸爭流的壯觀局面。
周邊城市坐言起行、只爭朝夕,與香港坐而論道、磨磨蹭蹭形成鮮明的對比。按照港府的既定時間表,等到四年後郵輪碼頭投入服務時,亞洲郵輪市場的大餅已被瓜分完畢。別的地方且不說,單說深圳國際郵輪母港便捷足先登,飲足「頭啖湯」,香港只能食人家剩下的東西,怕就怕人家連湯帶骨都吃掉,香港連殘羹冷汁都撈不到。
澳門是香港旅遊業的另一個競爭對手。對此,本港旅遊業界一再發出警告,無奈財政司司長曾俊華驕傲自大,不屑一顧地表示本港旅遊及會展業的成就「並非膚淺,無懼競爭」。言猶在耳,澳門去年入境遊客總數就突破三千萬人次,首次超越香港。香港成為澳門手下敗將,只要看看兩地漁人碼頭的命運就知道了,本港漁人碼頭計劃已拖延十年,近日再度觸礁,看來會無疾而終,而澳門的漁人碼頭後發先至,已經提供服務。
數日前,歐洲最大郵輪公司歌詩達旗下的「經典號」首航香港。該公司負責人表示,雖然歐洲市場萎縮,但看好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不過,他抱怨本港目前的碼頭設施嚴重不足,只能停泊一般郵輪,大多數郵輪卻要停泊在葵涌貨櫃碼頭,十分不便,因此其公司選擇上海作為亞太區的母港,因為上海有更強大的港口,並臨近浙江和江蘇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沒錯,當全球經濟復甦之際,亞洲郵輪經濟將迎來高峰期,機會只垂青有準備的人,如深圳、澳門、上海等,而香港顯然不是。
香港與周邊城市的競爭,是龜兔賽跑故事的重演,不同的是,港府是那隻呼呼大睡的烏龜,而對手是永不疲倦的兔子。港府技不如人,仍然不思進取,胡混度日,市民何曾見過港府所謂的「全速」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