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論敵陳西瀅有篇文章《吃飯與火併》,寫於一九二六年,寫透了這個世界。他寫道:「種種的戰爭,種種的政變,出不了『飯碗問題』四個字。吳稚暉先生說中國的政客不能一天不上台,因為他們是大飯碗,大飯碗後有中飯碗,中飯碗後有小飯碗,小飯碗後有細飯碗,細飯碗後還有……這實在是至理名言。例如吳佩孚不再上台於他個人沒有甚麼大關係,他也許肯在岳陽樓上一壺酒、一首詩,那樣的過他的殘生,可是他手下的一般驍將政客可不答應,他們不得不活動,他們不得不勾結,他們不得不擁戴他出來。要是他們成了功,這一隊飯碗有了米,另一隊飯碗落了空,那隊落空的飯碗又得活動、勾結、搗亂,擁戴另一人出來,直到有了米才罷……」
近幾年的泰國也是這麼回事,前總理他信下台了,流亡國外了,但他手下的驍將政客就要活動、勾結,高舉他的畫像,非要他或他的代理人上台不可。如果現總理阿披實下台了,又有其驍將政客活動、勾結……於是乎,泰國政局就要長年動盪不安,「有排亂」!
台灣也是一樣,藍營綠營,國民黨民進黨,一方上了台,另一方就非搗亂不可。國民黨上台了,民進黨失去既得利益,日思夜夢捲土重來。兩年多前,原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發動百萬「紅衫軍」倒扁,最大原因是阿扁進入總統府後沒有瓜分利益。阿扁不知獨食難肥的道理,所以要坐監。
我和朋友開玩笑說:「我若當官,也會貪污,但適可而止,三千萬元夠了!」朋友說:「三千萬元怎麼夠?三億元都未必夠。」「為甚麼?」「你想想,你若不瓜分一些給周圍的人,或漏掉一個人沒瓜分到,就必定會有人向廉政公署舉報。」有道理!特區為何不能「強政勵治」,也因港英舊電池只想獨食,而非「有飯大家吃」。